根据司法解释(二)第九条规定,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的撤销和变更条件包括欺诈和胁迫等。然而,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与一般民事合同有所不同。由于离婚双方曾经是夫妻,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可能还育有子女,因此在订立共同财产分割协议时,除了考虑利益因素外,往往难以避免地涉及一些感情因素。因此,人民法院在确认协议可撤销或变更时,不应轻易认定协议中一方放弃主要或大部分财产的约定为“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同时,在确定“乘人之危”的情况时也应谨慎,不应将急于离婚的一方在财产方面的让步视为另一方乘人之危的后果,只有在一方利用他方生病、行为能力受限而监护人监护不力等情况下,迫使他方签订明显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协议,才能认定为乘人之危。
司法解释(二)中关于“彩礼”的规定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必须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是为了最终缔结婚姻关系而不得已而给付的,具有明显的风俗性。因此,在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条件时,人民法院应首先根据双方或收受钱款一方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必须给付彩礼方能缔结婚姻关系的风俗习惯,否则只能按照赠与处理,不能适用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
在实践中,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不仅限于男女双方,还可能包括男女双方的父母或亲属,这些人都可以成为返还彩礼诉讼的当事人。对于可能存在以男女双方为原、被告的彩礼返还诉讼,或在涉及彩礼返还的离婚诉讼中,被告提出原告不是实际给付人或自己不是实际接受人的抗辩,由于彩礼给付实际就是以男女双方为利益对象或代表,因此人民法院对此抗辩可以不予采信。
虽然根据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符合条件时已给付的彩礼应予以返还,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给付的彩礼可能已经用于购置男女双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实上已转变为男女双方的共同财产,或者已在男女双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因此,在处理涉及彩礼返还的案件时,应根据已给付的彩礼的使用情况、是否在男女双方共同生活中发生了必要的消耗、婚姻关系或同居关系存续期间的长短等具体事实,综合把握返还的范围。在处理方式上也应灵活运用,特别是当彩礼已转换为夫妻共同生活的财产时,可以将彩礼的返还与分割共同财产一并考虑,在分割中体现彩礼的返还。
根据司法解释(二)第十五条的规定,在当事人协商不成或按市价分配有困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上述财产。该条规定并非强制性规范,因此,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个案情况,除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分配方案外,也可以直接按数量比例分配。
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投资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共同财产已转为公司财产,离婚时不能直接分割。当夫妻协商同意由非公司股东的一方成为股东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司法解释(二)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果该方不愿意成为股东,则可以评估公司现有净资产。如果公司净资产为正值,可以按照夫妻一方出资比例计算出相应的净资产价值,并按照共同财产的分割原则,由取得出资的一方给付另一方应得的款项或财产。评估费用由主张评估一方预付,或双方各半预付。如果当事人都不愿意进行评估,则人民法院可以不处理此部分共同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指出了溯及力争议、房产处理带来的执行风险、新旧差异导致的息诉服判率下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规定溯及力、平衡当事人利益、做好释法工作等。文章也强调了在法律
离婚后关于探视时间的法律规定。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探望方式和时间由双方协商决定。若协商无果,法院会进行判决。如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法院可中止探望权,待原因消失后恢复。
《婚姻法解释二》中关于特殊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包括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以及一方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的分割规则。在分割过程中,如协商不成或按市价分配有困难,人民法院可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对于后者,还涉及股东配偶成为公司股东的相关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房产确权问题明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房产确权问题的规定。其中包括婚前贷款买房归属问题、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认定问题、夫妻共有房屋的处分问题以及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的赠与问题。最高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旨在公平合理地处理房产分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