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婚姻法规 > 婚姻法解读 > 什么是配偶权

什么是配偶权

时间:2024-07-22 浏览:4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2177
核心内容: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与配偶权有何联系呢下面手心律师网为您详细介绍,希望您会有所收获。

配偶权的法律属性及其概念

配偶权的法律属性

配偶权是指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权利人专属支配,其他任何人均负不得侵犯的义务。配偶权的主体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双方,范围有限并且双方平等享有。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之间的基于夫妻关系形成的身份利益,不包括夫妻之间的财产权、继承权以及离婚自由权。配偶权作为一种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权,支配的是配偶的共同身份利益。配偶权是绝对权,任何人侵害配偶权,都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配偶权的概念

配偶权是由英美法系国家提出的概念,其主要涵义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对配偶权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配偶权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对妻以及妻对夫为配偶的一种身份权”。虽然对配偶权的概念尚未统一,但对配偶权法律属性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

我国《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

我国《婚姻法》虽然没有明确配偶权的概念,但规定了配偶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十四条规定了夫妻姓名权,即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九条规定了住所决定权,即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第三条第二款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第四条规定了夫妻间的忠实、尊重义务,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第二十条规定了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这些规定中罗列了配偶间的同居义务、忠实义务、协助义务等。虽然《婚姻法》规定的是夫妻间的互负义务,但实质上是对夫妻间互享权利的规定。因此,可以说我国《婚姻法》规定了配偶权的主要内容。

《婚姻法》对无过错方的保护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如果一方重婚、形成婚外同居关系、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员或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表明,无过错方可以在离婚过程中直接依据该条款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婚姻法》通过这一条款为不履行忠实、协助义务的过错方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以保护无过错方基于配偶关系所享有的利益。这使得无过错方的利益超越了伦理道德调整的层面,上升为法律调整的范畴,具有了权利的性质。

对我国《婚姻法》的反思

尽管我国《婚姻法》规定了配偶权的主要内容,但却遗漏了作为配偶权应该包括的同居权,这是该法的遗憾之处。此外,该法对无过错方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在发生了离婚这样的结果下才可以提起。因此,可以说我国《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存在缺陷。对于寻求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探讨我国法律是否规定了配偶权具有重要的裨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该法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应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旨在确保结婚和生育的健康。指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等。对于严重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病,如果一方患有这些疾病且难以治愈,则

  • 重婚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重婚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者再次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构成重婚罪需满足两个要件:一是存在有效的婚姻关系,二是再次结婚或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根据法律规定,重婚行为是禁止的,并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受害者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

  •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与刑事责任。当夫妻一方因生活困难等原因需要扶养时,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或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若一方拒不履行扶养义务,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遗弃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不免除其继续承担

  • 什么是形式婚姻?

    形式婚姻的定义、特点以及法律问题。形式婚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名义上的夫妻身份,缺乏实质内容,常见于达到特定目的后离婚。形式婚姻有多种类型,包括对外隐婚等。只要男女双方合法登记,形式婚姻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没有合法登记,即使对外表现为夫妻,也只是非法

  •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及保护措施
  • 男女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重要性
  • 军婚罪判决书的效力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