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某建筑公司曾于2012年在某地社区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同年的8月7日,被告通过案外人叶某向原告某地人民政府账户转款十万元,当月的28日,原告向被告开具收据一张,其上载明,原告收到由叶某交来的城镇建设配套设施赞助款十万元。2014年1月14日,被告向原告开具欠条一张。双方约定:被告应当向原告缴纳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捐资费共计613500元,被告已缴100000元,并承诺欠款应于2014年6月30日付清。截止目前,被告尚有513500元捐资款未向原告支付。
法院经审理认为,首先,被告向原告出具的欠条,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上已经明确了捐赠的相关事宜,且内容并不违背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属合法有效。由此,可以认定原、被告之间存在赠与合同关系。其次,从欠条的内容上看,双方明确了捐赠款用于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其捐赠用途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该项赠与系不可任意撤销的法律行为。最后,虽然被告在庭审中辩称其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已经无力支付捐赠款,但仅仅向法院出示了由自己制作的近两年的财务收支明细,且原告并不认可。该项证据并不能充分证明被告可以基于情势变更而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因此,本院对原告要求被告继续履行捐赠义务的主张,予以支持。另外,原告诉求的利息,系被告不按约履行义务对原告造成的资金占用损失,符合法律的规定,本院予以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本案中,某建筑公司给政府出具欠条,约定向政府缴纳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捐资费六十万余元,该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损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为合法有效,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诚信履行合同义务。且该笔款项捐赠用途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该项赠与系不可任意撤销的法律行为。
不兑现承诺是否属于诈骗的问题。不兑现承诺是否构成诈骗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存在欺骗行为并占有他人财产,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单纯的违约行为应按照合同规定追究违约责任。同时,公司电信诈骗中,员工若参与欺诈活动将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中的“无工伤”承诺条款在实际工伤事故中的法律效力。即使有这样的合同承诺,员工仍然有权依法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和赔偿。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康复费用、残疾津贴等。处理工伤赔偿需坚持及时、有效和全面的原则,包括工伤诊断、劳动力评估和赔偿请求等步骤。员
商家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问题,指出商家的口头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形成口头合同,双方需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商家禁止自带酒水属于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无效。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