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承诺伤害他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许多国家的刑法明确规定了基于承诺的杀人罪,但并没有对基于承诺的伤害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有人认为刑法只规定了基于承诺的杀人罪,而没有特别规定基于承诺的伤害罪,因此基于被害者承诺的伤害不构成犯罪。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刑法特别规定了基于承诺的杀人罪,但没有特别规定基于承诺的伤害罪,因此基于被害者承诺的伤害应当按照普通伤害罪处理。针对这两种极端观点,出现了两种中间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基于被害者承诺的伤害案件中,如果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不论伤害的轻重,都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如果行为不违反公序良俗,即使造成了重大伤害,也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这种观点认为,对于违反公序良俗的伤害行为,应当严格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不违反公序良俗的伤害行为,应当根据伤害的轻重程度进行判断。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基于被害者承诺的伤害案件中,如果行为造成了重大伤害,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这种观点认为,对于造成重伤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由于基于被害者承诺的伤害行为通常对生命造成了危险,而被害者承诺的杀人行为始终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对于造成重伤的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是合适的。而对于基于被害者承诺造成轻伤的行为,不宜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除未遂形态外,必须以造成被害人伤害为前提。刑法第234条对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在第2款中明确规定了一种情形,即造成“重伤”。实际上,第1款指的是故意伤害造成轻伤的情形。然而,有人认为,只有达到刑法第95条规定的重伤标准,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而没有达到重伤标准的伤害行为,应当构成造成轻伤的故意伤害罪。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对人体的损伤除了重伤外,还包括轻伤和轻微伤两种情况。
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并不包括轻微伤在内。在一般情况下,对被害人造成的损伤是轻伤还是轻微伤,决定了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是否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因此,区分轻伤和轻微伤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区分轻伤和轻微伤主要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判断:对于伴有轻度器官功能障碍、受伤当时或治疗过程中对生命无危险、治疗后只使劳动能力轻度下降的伤害行为,应当认定为轻伤;对于仅引起机体暂时和轻微反应、基本不影响器官功能、一般能够自行修复的伤害行为,应当认定为轻微伤害(如表皮擦伤、剥脱、小范围的皮下血肿以及一些极轻微的骨折等)。
轻伤和轻微伤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是否需要专门的手术治疗。一般来说,轻微伤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手术治疗,人体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可以自行康复,或者只需进行简单的医疗手段和护理即可迅速康复。而轻伤在通常情况下都需要进行专门的治疗,有时还需要特殊护理。否则,伤势可能会恶化、感染或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夫妻间因吵架而写的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夫妻间的保证书具备法律约束力。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夫妻吵架后报警的问题,强调家庭暴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心理和性的层面,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商家口头承诺的法律效力问题,指出商家的口头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形成口头合同,双方需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商家禁止自带酒水属于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无效。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
中介口头承诺支付介绍费但违约不给的情况和临时工劳务派遣公司未支付薪资的问题。面对中介违约,受害者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收集相关证据,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临时工被欠薪,可以采取人民调解、仲裁申请、申请支付令等多种法律途径解决。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