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行为不属于单方允诺。
赠与是指赠与人无偿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受赠人,并且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赠与行为实质上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为了完成赠与行为,通常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即签订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一种合同,需要双方的意思表示,只有赠与人作出赠与的表示,受赠人表示同意,合同才能成立。
1. 双方行为
赠与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双方的一致意思表示。如果赠与人表示赠与,但受赠人没有接受的意思,则合同不能成立。因此,赠与行为与单方行为(如馈赠)不同。
2. 诺成行为
赠与合同在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告成立,无需等待赠与物的交付。这一原则吸收了诺诚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合理因素,多数国家承袭罗马法的传统。
3. 无偿行为
除非赠与合同另有约定,否则受赠人并不因赠与合同而承担义务。因此,赠与合同属于单务合同。
(1) 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
如果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说明赠与合同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已经不存在。根据这一情况,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严重侵害的具体界定在我国合同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困难。台湾地区的民法规定,受赠人的行为必须达到应受刑法处罚的程度才能构成严重侵害,一般侵权行为不会导致赠与人的撤销权。然而,考虑到赠与合同的单务性和无偿性,任何对赠与人及其近亲属实施的足以危害赠与合同感情基础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严重侵害,包括犯罪行为和对道德名誉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赠与人的近亲属范围应与《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确定的范围相同,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
(2) 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但未履行,赠与人有权依法撤销赠与。这里的扶养义务包括扶养、抚养和赡养三种类型。对于扶养义务是法定的还是约定的,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赠与人撤销权的立法目的决定了扶养义务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如果将扶养义务仅限于法定的范围,将限制和剥夺赠与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然而,在我国合同法中,第192条第1款第3项已经专门规定了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的情况,即受赠人有扶养义务但在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如果受赠人在没有扶养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属于客观上无能力,表明受赠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不履行义务,赠与人不能行使法定撤销权。
(3) 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合同约定了一定的义务和约束。如果受赠人不按照约定履行这些义务,就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和赠与人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损害了赠与人的利益。因此,法律赋予赠与人法定的撤销权。根据合同法的角度,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包括完全不履行、迟延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等情况。其中,完全不履行包括拒绝履行和根本违约。在这两种情况下,赠与人行使法定撤销权是无争议的。然而,在部分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行使撤销权存在争议。对此,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将受赠人部分不履行或轻微违约行为也纳入不履行的范围,赠与人就有可能滥用撤销权,从而使赠与合同对受赠人失去约束力,受赠人也容易受到损害。然而,在部分履行的情况下,不允许赠与人行使撤销权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受赠人部分不履行约定义务的情况下,应允许赠与人行使与不履行部分相适应的部分撤销权,以维护赠与人的意愿和利益,避免滥用法定撤销权。
借款协议金额修改、民间借贷利息问题等方面的有效性问题。合同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单方面私自修改无效。未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可视为无偿借贷。利率标准争议可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标准内确定。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约定无效。复利计算受法律限制,出借人不得将利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遗产分配权的代理权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继承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遗产分配权。同时,放弃继承权是继承权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示,但需符合法律规定。书面方式更慎重,有助于稳定遗产再分配。
共同遗嘱的相关问题,包括形式上的共同遗嘱与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共同遗嘱的性质认定,以及能否单方变更夫妻共同遗嘱等问题。共同遗嘱涉及个人遗产的处置与遗嘱人的意愿,需要注意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遗嘱人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探讨了学界对于共同遗嘱性质的三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