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行为不属于单方允诺。
赠与是指赠与人无偿将自己的财产转移给受赠人,并且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赠与行为实质上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为了完成赠与行为,通常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即签订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一种合同,需要双方的意思表示,只有赠与人作出赠与的表示,受赠人表示同意,合同才能成立。
1. 双方行为
赠与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双方的一致意思表示。如果赠与人表示赠与,但受赠人没有接受的意思,则合同不能成立。因此,赠与行为与单方行为(如馈赠)不同。
2. 诺成行为
赠与合同在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告成立,无需等待赠与物的交付。这一原则吸收了诺诚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合理因素,多数国家承袭罗马法的传统。
3. 无偿行为
除非赠与合同另有约定,否则受赠人并不因赠与合同而承担义务。因此,赠与合同属于单务合同。
(1) 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
如果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说明赠与合同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已经不存在。根据这一情况,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严重侵害的具体界定在我国合同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困难。台湾地区的民法规定,受赠人的行为必须达到应受刑法处罚的程度才能构成严重侵害,一般侵权行为不会导致赠与人的撤销权。然而,考虑到赠与合同的单务性和无偿性,任何对赠与人及其近亲属实施的足以危害赠与合同感情基础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严重侵害,包括犯罪行为和对道德名誉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赠与人的近亲属范围应与《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确定的范围相同,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
(2) 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但未履行,赠与人有权依法撤销赠与。这里的扶养义务包括扶养、抚养和赡养三种类型。对于扶养义务是法定的还是约定的,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赠与人撤销权的立法目的决定了扶养义务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如果将扶养义务仅限于法定的范围,将限制和剥夺赠与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然而,在我国合同法中,第192条第1款第3项已经专门规定了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的情况,即受赠人有扶养义务但在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如果受赠人在没有扶养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属于客观上无能力,表明受赠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不履行义务,赠与人不能行使法定撤销权。
(3) 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合同约定了一定的义务和约束。如果受赠人不按照约定履行这些义务,就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和赠与人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损害了赠与人的利益。因此,法律赋予赠与人法定的撤销权。根据合同法的角度,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包括完全不履行、迟延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等情况。其中,完全不履行包括拒绝履行和根本违约。在这两种情况下,赠与人行使法定撤销权是无争议的。然而,在部分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行使撤销权存在争议。对此,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将受赠人部分不履行或轻微违约行为也纳入不履行的范围,赠与人就有可能滥用撤销权,从而使赠与合同对受赠人失去约束力,受赠人也容易受到损害。然而,在部分履行的情况下,不允许赠与人行使撤销权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受赠人部分不履行约定义务的情况下,应允许赠与人行使与不履行部分相适应的部分撤销权,以维护赠与人的意愿和利益,避免滥用法定撤销权。
格式合同的定义、称谓、限制、法律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格式合同又称为定式合同、标准合同等,为了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对格式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了限制,并明确了其法律特征,如向公众发出的要约、单方事先制定的条款等。在订立格式合同时,应遵循公平原则,并合理提醒
单方允诺和要约的区别。单方允诺是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的意思表示,一般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发出,类型包括悬赏广告等。而要约是当事人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未来合同的主要条款,并需送达受要约人,经受要约人承诺后生效。
要约引诱的相关概念及形式。根据《合同法》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只是预备行为,不能因相对人的承诺而成立合同。常见的要约引诱形式包括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说明书和商业广告等。其中,价目表仅表明商品和价格,拍卖公告、招标公
张小姐与酒店方签订的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文章介绍了张小姐在入住酒店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房间设施损坏、服务质量不佳等,以及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和细节。文章分析了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讨了法律原则在此类协议中的应用和判断方式。最后得出结论,该协议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