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是一种单务、无偿合同。根据赠与合同,赠与人有义务将自己所有权的财产交付给受赠人,而受赠人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换句话说,受赠人获得赠与物时无需支付对价。尽管根据《合同法》第90条的规定,赠与可以附带义务,受赠人应按约定履行义务,但这不等同于受赠人对赠与人进行给付的履行行为。正因为如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也可以成为赠与合同的受赠人。未成年人接受亲朋馈赠的压岁钱和生日礼物,精神病人接受社会慈善团体的治病捐款,都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8条的规定:“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交付为准。赠与房屋,如根据书面赠与合同办理了过户手续的,应当认定赠与关系成立;未办理过户手续,但赠与人根据书面赠与合同已将产权证书交与受赠人,受赠人根据赠与合同已占有、使用该房屋的,可以认定赠与有效,但应令其补办过户手续。”这表明,赠与合同应为实践合同。然而,为了更好地约束赠与人,许多学者认为赠与合同应为诺成合同,即只要赠与人表示赠与的意思并得到对方的接受,赠与合同即成立,而赠与人是否交付赠与物则不是必要条件。
赠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既是赠与人行使财产所有权中的处分权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扶贫救危、尊老爱幼的道义行为的法律化。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我国,人们习惯于在过年过节等重要场合或者在同事、亲戚、朋友遇到重大事件(如同事亲朋家中失火、被盗、患有不治之症或去世,导致本人或近亲属经济困难等)时赠送礼品,无论是资金还是实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赠与合同而引发争议的情况也存在。轻则导致感情上的不愉快,伤害同事、亲朋之间的友谊,重则引发当事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或法律纠纷。为了调整赠与关系,《合同法》专门在第11章规定了赠与合同。
艺术品交易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协议包括甲乙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结算方式、违约事项及合同解除和终止等条款。甲方提供艺术作品资料,乙方进行线上推广,双方共同确定作品价格和销售策略。合作期间,双方需遵守协议规定,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工资贷款的申请条件及流程。申请工资贷款需满足条件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等,并需提交相关个人资料。贷款流程包括提出申请、银行审查、签订借款合同和发放贷款。贷款额度根据借款人月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最高限额为每笔不超过人
效力待定合同在善意取得情况下能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法律规定,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合同效力。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前享有撤销权。同时,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转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受让人主观上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以及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时间。对于需要批准或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未办理相关手续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生效需满足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