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45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附条件来确定合同的效力。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生效,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失效。
合同中的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
1. 生效条件:也称为延缓条件,限制合同效力发生的条件。如果合同附有生效条件,合同在成立后不能立即生效,而必须待生效条件成就后才能产生效力。
2. 解除条件:也称为消灭条件,限制合同失效的条件。如果合同附有解除条件,合同已经实际发生效力,只有在条件成就时合同才会失效,如果条件不成就,则合同将继续有效。
在附条件的合同成立后,在条件未成就之前,当事人不能以不正当的行为促成或阻止条件的成就,只能等待条件自然发生。不正当行为指的是违反法律、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以促成或阻止条件成就为手段。例如,在租赁合同中,甲乙双方约定如果甲之子从外地回来,乙应搬出另租房屋,这个条件属于解除条件。乙不能以任何不正当的方式阻止甲之子从外地回来,否则根据《合同法》第45条的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也就是说如果乙以不正当的方式阻止甲之子从外地回来,合同应当解除。法律制定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制裁不法行为人,保护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合同生效指的是具备有效要件的合同按照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法律效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合同成立时已经具备了生效的要件,因此成立和生效时间是一致的。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包括:
1.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这是法律对合同主体资格的规定。如果合同主体不具备资格,则所订立的合同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合同主体主要分为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两类。非自然人作为合同主体,主要考虑其行为能力。自然人作为合同主体,其合同行为能力要根据其民事行为能力的状况来确定。
2. 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这是合同有效的另一个要件。意思表示真实指的是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所作的要约和承诺都是其真实意愿的表现。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的意愿与其外在表现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也可能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3. 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合同生效的最重要要件。合同缺乏合法性时无法补救,只能被视为无效。合同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合同的目的和内容两个方面,即合同的目的和内容都不能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这里所说的“法律”包括现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国家政策中的禁止性规定和命令性规定。
工伤认定条件中劳动关系的要求。在认定工伤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确认是重要前提。《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参保单位范围,只有具备劳动关系的职工或个体工商户雇工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关系成立需具备特定情形,未签合同的可通过多种凭证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用人单位承
承包人行使法定优先权的条件和相关限制。承包人需满足合法有效的合同、工程已竣工且有验收证明、工程款数额确定、承包人已催告等条件。法院在某些情形下不适用《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如工程合同在《合同法》实施前成立、无效工程合同等。此外,承包人行使优先受偿权
甲乙双方在酒店客户托管项目上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和范围、合作期限、合作方式、利润分配、免责条款、违约责任、终止通告、保密条款、透明化及其他未尽事宜的协商。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XX份,甲乙双方各持XX份。
关于抚养权变更的时间要求和相关条件。根据《合同法》规定,抚养权变更协议在生效后开始变更,合同成立即生效。变更抚养权的条件包括抚养方患重病、虐待子女、子女自愿选择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最新规定也对合同生效时间做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