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免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根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它是一种法律制度,用于解决在合同有效成立后,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的问题。
1. 以有效成立的合同为标的:合同免除的对象是已经有效成立的合同。合同免除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合同在有效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履行的问题。
2. 必须具备解除的条件:合同一经有效成立,当事人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并履行合同,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只有在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时,才允许解除合同。
3. 必须有解除行为:解除的条件只是合同免除的前提,解除行为是当事人的行为,可以是双方协商同意或解除权人一方发出解除的意思表示。
4. 使合同关系消灭:合同免除的法律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灭。不同国家的立法对于合同免除的效果有所不同,有的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有的使合同关系自解除时消灭。
借款合同的解除与免除在合同法上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 解除的条件不同:借款合同的解除通常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合同,或者根据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进行解除。而借款合同的免除是指在适用情事变更原则时,当借款人无法履行借款合同且履行即显失公平时,法院裁决合同消灭。
2. 解除的效果不同:借款合同的解除会使合同关系消灭,解除前的债权债务关系依然存在。而借款合同的免除则是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解除后的债权债务关系也会消失。
综上所述,借款合同的解除与免除在条件和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解除是当事人行使合同约定的解除权或协商同意解除合同,而免除则是根据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由法院裁决合同消灭。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特别是针对合同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的限制。合同解除分为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约定享有解除权的合同当事人、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以及因违约行为导致合同解除等情形。作为违约方,不能主张解除合同。合同法定解除条件包括不
解除保险合同通知书的撰写要点,包括合同订立事实、违约事实、合同约定的解除权、明确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以及保留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文章还提到了保险代理人合同解除通知书的范文及相关知识,包括解除合同的条件。当事人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应明确表达解除意图并保留追
寄送超市价目表是否构成要约邀请的问题。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寄送超市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的一种行为。而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合同的必要条款是否齐备、交易习惯以及行为人的目的等多个方面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