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104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然而,在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情况下,提存部门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直到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提供担保为止。
一旦标的物被提存,债权人即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债权人可以凭借提存通知书和证明文件,证明其债权的合法有效性,并随时领取标的物。
在双方履行各自义务之前,合同才能终止。有时,虽然债务人已经提存了标的物并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但债权人却未履行其对债务人的到期债务。为了保证债权的实现并避免先行履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债务人可以附加条件,即只有在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提供相应担保后,才能领取提存物。如果不符合附加条件,提存部门应当拒绝债权人的领取请求。
尽管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如果该权利长期不行使,提存物将长期闲置,影响其使用价值,不利于物尽其用。因此,有必要对债权人的提存物领取请求权的行使时间作出限制。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04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在扣除提存费用后,提存物归国家所有。这意味着提存物领取请求权受到5年期限的限制,该期限属于除斥期间,不会发生中止、中断或延长。
提存的法律定义和分类。提存分为履行债务的提存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提存两类。债务人在债务清偿期限届至时无法按时给付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提存公证,包括债权人拒绝或延迟受领等情况。可以提存的标的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等。
提存机关的确定问题。国外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提存机关,一般为法院或指定的银行、信托商行等。在中国,有人认为公证机关可以处理提存事务,但也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提存机关,因为提存涉及法律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能力更强
提存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包括债权人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或消失等情形。提存的条件包括提存人具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提存之债真实合法、存在适宜提存的标的物以及提存标的与债的标的相符等。在满足这些条件和原因时,债务人可以向公证处申请提存。
合同终止的多种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合同解除、债务抵销、债务人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合同终止不影响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