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是指债务人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法直接向债权人清偿债务时,将应还款项或物品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构,由该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将其交付给债权人。自提存之日起,视为债务人已履行了给付义务,提存物及风险责任转归债权人。
1. 在合同中约定以提存方式给付款项或物品,可以消除双方的不信任感,促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2. 监护人、遗产管理人、遗嘱人或赠与人为保护被监护人、继承人、遗嘱受益人或未成年受赠人的利益,可将其管理、赠与或遗嘱处分的财产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构,待上述受益人成年或能够管理自己的财产时或提存人设定的其他条件成熟时,由法定提存机构转交给受益人。
根据合同的约定,担保人可将担保物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构,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待条件成熟时,提存机构根据双方的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退还担保人。提存作为担保的一种形式,具有保证债务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提存作为法律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而在现代民法中,提存的理论已经相当发达,相关法律规定也日益具体、全面。在民法提存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提存公证。提存公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与提存是相通的,都以民法为基础和依据。
我国提存制度是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确立提存制度的是1981年12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但该法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不够,操作性也存在问题。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对提存未作明确规定,存在立法缺漏。为弥补这一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提存进行了补充规定。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首次从立法上规定了担保提存。随后,1995年6月2日,司法部签发了《提存公证规则》,进一步确立了提存公证的法律制度。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明确规定了提存作为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的情形之一,并进一步完善了提存的法律规定。
上述法律规定为提存公证提供了法律基础,为开展提存公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提存债务的清偿方式及法院要求的步骤与措施。当提存之后提存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由提存受领人享有,受领人有资格领取而拒不领取时,法院可强制执行提存标的物。文章还介绍了找律师的经验技巧,包括关注律师资历、避免只看广告等。
担保提存的给付条件,包括债务人偿还债务时出现的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等情形,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打官司时请律师的好处,包括处理杂务、答疑解惑、减少败诉风险等。总的来说,律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当事人最大化地维护自己的
提存的适用条件,包括债权人下落不明、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等情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打官司时请律师的必要性,律师可以处理杂务、答疑解惑,减少败诉风险,提高胜诉概率,最大化维护客户的合法权利。
提存的适用条件以及律师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提存的适用条件包括债权人下落不明、拒绝受领、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等情形。在协商、仲裁和诉讼阶段,律师分别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把握赔偿协议内容、参与仲裁和诉讼程序,降低诉讼风险,减少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