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是指债务人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法直接向债权人清偿债务时,将应还款项或物品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构,由该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将其交付给债权人。自提存之日起,视为债务人已履行了给付义务,提存物及风险责任转归债权人。
1. 在合同中约定以提存方式给付款项或物品,可以消除双方的不信任感,促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2. 监护人、遗产管理人、遗嘱人或赠与人为保护被监护人、继承人、遗嘱受益人或未成年受赠人的利益,可将其管理、赠与或遗嘱处分的财产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构,待上述受益人成年或能够管理自己的财产时或提存人设定的其他条件成熟时,由法定提存机构转交给受益人。
根据合同的约定,担保人可将担保物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构,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待条件成熟时,提存机构根据双方的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退还担保人。提存作为担保的一种形式,具有保证债务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提存作为法律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而在现代民法中,提存的理论已经相当发达,相关法律规定也日益具体、全面。在民法提存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提存公证。提存公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与提存是相通的,都以民法为基础和依据。
我国提存制度是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确立提存制度的是1981年12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但该法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不够,操作性也存在问题。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对提存未作明确规定,存在立法缺漏。为弥补这一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提存进行了补充规定。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首次从立法上规定了担保提存。随后,1995年6月2日,司法部签发了《提存公证规则》,进一步确立了提存公证的法律制度。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明确规定了提存作为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的情形之一,并进一步完善了提存的法律规定。
上述法律规定为提存公证提供了法律基础,为开展提存公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债权人提存公证的具体流程。申办提存公证需准备相关材料,包括法人或公民的身份证明、合同或文书、债务清偿或担保履行证明等。流程中需注意标的物处理、及时通知债权人和提存物归属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提存物权利消失和归国家所有的情况。
二手房交易中的公证提存流程及其相关事项。公证提存能消除交易纠纷隐患,保障交易完成。办理公证提存需准备买卖双方的身份证件、房屋所有权证等材料。寻找二手房房源可通过网络渠道、中介机构或个人人脉资源。公证提存的收费标准为按标的额的0.3%收取。遇到复杂情况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条件和时间。债权人可以在随时领取提存物,但领取需满足债务人设定的条件,如不履行对待给付义务则无法领取。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在提存之日起五年内有效,过期则权利消失。提存后,不论债权人是否提取,债务即消灭,债权人需承担提存物的所有权及
《合同法》中标的物提存的原因和法律后果。债务人在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下,可以选择将标的物提存。提存后,毁损或灭失风险由债权人承担,且提存期间产生的孽息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