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三款规定,公民、法人因过错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人身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即使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尽管条文中所指的财产和人身利益并没有排除基于合同所享有的利益,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都没有将合同债权纳入侵权责任的保护范围。
应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违约责任制度能够充分保护合同关系当事人权利。然而,随着民事关系日益复杂,违约责任制度在特定情形下对合同债权的保护越来越不足。这类损害既有来自合同关系内部的,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人身损害的案件,也有来自合同关系外部的,例如第三人故意引诱债务人违约致债权人受损的案件。对于前者,违约责任仅限于保护财产利益,保护范围受到可预见性的限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往往不足;而对于后者,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债权人根本无权直接请求第三人赔偿损害。
为了全面保障债权人利益和维护商品经济的公平秩序,近现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在立法和判例中开始突破侵权行为法与合同法的划分界线,在违约责任制度对合同债权的保护不力时,适时地引入侵权责任制度来补充保护合同债权。这种突破,尤其体现在允许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以及确立了侵害债权制度等方面。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指的是某一不法民事行为既违反了合同规范又违反了侵权规范,同时具备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导致了法律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同时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竞合现象。
违约责任只能对违约行为造成的财产利益损害进行赔偿,并且责任范围受到可预见性的限制。因此,当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导致非财产利益损害时,如果依据违约责任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损失,会受到很大限制。然而,如果可以依据侵权责任,债权人就可以就自己的全部损害,包括精神损害和人身伤亡,提出赔偿要求。此外,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在归责原则、责任形式、免责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更有利于对受害人的保护。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借助侵权法追究对方的责任将更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无偿委托合同发生损失的赔偿问题。对于侵权损害,受托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委托人如有过失也需负责。违约损害赔偿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无偿委托中,受托人仅对重大过失负责;有偿委托中,受托人需承担一般过失责任。委托合同涉及委托他人处理事务,分为有偿和无偿,其中可
产品瑕疵的诉讼时效规定、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责任性质的差异。文章介绍了两者在责任性质、责任主体、权利主体、归责原则、免责条件、诉讼管辖和举证责任等方面的不同。其中,产品缺陷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责任,而产品瑕疵责任属于民事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合同转移管辖权对质量纠纷处理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纠纷性质,管辖权的确定有所不同。对于质量纠纷中的侵权行为,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对于违约责任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合同转移管辖权需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公正处理质量纠纷。
乘客在乘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赔偿请求权利及其法律依据。乘客有权根据事故责任份额要求事故责任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或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但两种责任不能同时请求。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侵权责任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