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只有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这意味着,只有在侵权行为造成人格权的损害时,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在合同违约中,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因为我国法律继承了大陆法系的传统理论,即认为因债务不履行只能产生财产上的损害赔偿,而不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一般不认可因合同不履行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对于那些未造成人格权损害的违约行为中的某些特殊个案,也应给予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可视为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某种例外。
旅游合同是指旅游业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与其他合同相比,旅游合同有着明显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旅游合同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财产上的利益,而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旅游合同是一种以获得精神利益和满意为目的的特殊合同,其消费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当旅游合同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时,会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精神损害。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应将违约所带来的精神损害纳入旅游合同违约责任中,建立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
根据民法基本原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并非完全分开,两者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状态。在实践中,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两种责任制度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受害人在违约和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况下选择提起合同之诉或侵权之诉。然而,根据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责任中。这导致在旅游合同纠纷中,旅游者很难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应考虑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旅游合同违约责任中。同时,应注意研究旅游合同的特殊问题和规律,并通过司法解释或判例填补法律漏洞,以完善我国合同法领域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及侵害情节、最高赔偿限额的考虑、双方责任因素的考虑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赔偿数额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经济能力等因素。同时,文章指出了我国现行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局限性,包括精神赔偿适用范围有限、不同法规赔偿标准不一等问题,特别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局限性。
被侵权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以及相关法律依据如何操作应用的问题。当人身权益遭受严重精神损害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被侵权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如侵害公民基本人格权利、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