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如果行为人没有上述诈骗故意,只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包括个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意图,以及单位或第三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意图。
诈骗故意可能在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产生,也可能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产生。例如,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人的诈骗故意可以在签订合同之前产生,即行为人在签订虚假合同之前就已经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骗取对方财物,而是作为实施诈骗的手段。诈骗故意也可以在签订合同之后产生,即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最初并没有骗取对方财物的故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行情变化等,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从而产生了诈骗的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有能力归还已经到手的对方财物,但不愿意归还,并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对方,以达到侵吞对方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公安立案定性诈骗罪的依据,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表现为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