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原告龙*鹏与被告天津市**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原告购买被告开发的一套房屋,售价为18万元。原告交付了购房款,但被告一直未办理产权证。后来,原告得知被告已将该房屋出售给了孙*敏,于是在2003年6月4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赔偿装修款,赔偿金额不超过18万元。同年6月16日,被告和孙*敏办理了退房手续。
天津市塘沽区法院查明,原告支付的房款实际上是案外人十八局拖欠原告的货款,而案外人**公司又欠十八局工程款。经过协商,原告以该债权支付了购房款,并且被告工作人员出具了付清房款的证明。法院认为,被告故意隐瞒已将房屋出售的事实,并与原告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属于欺诈行为。因此,原被告合同无效,被告应返还购房款18万元,并赔偿原告装修费损失5万余元。关于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不超过房屋总价款一倍的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依照公平原则,确认赔偿损失为总房款18万的30%。
被告不服判决,向天津市第二中级法院提起上诉。然而,天津市第二中级法院判决维持了原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抵押人未履行告知义务而转让抵押物,该转让行为无效。在本案中,被告与案外人孙*敏已经成立并生效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因此在未解除该合同的情况下,被告无权擅自处分该商品房。被告隐瞒了该商品房已经出售给案外人并已抵押的事实,属于欺诈行为。被告的欺诈行为导致原告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非真实意愿,因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
霸王条款与合同欺诈的区别。霸王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等,用以逃避法定义务和减免自身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因此,虽然霸王条款存在不公平性,但它并不构成合同欺诈。
中标单位不履行合同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要求。中标单位违约将导致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赔偿损失,并可能面临取消投标资格和营业执照被吊销的处罚。同时,招标人和中标人也有特定的法律要求和责任,包括招标人需遵守发出中标通知书、确定中标人、订立合同等要
恶意谈判的法律责任问题。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以及在谈判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均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责任以受损害当事人的损失为限,包括直接利益减少和失去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机会的损失。
售楼广告承诺兑现的问题。指出开发商对广告中的说明和允诺承担违约责任的范围仅限于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对于规划外的设施,即使影响合同订立和房屋价格,也不能视为合同内容要求违约赔偿。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约定违约金或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