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权属于专属权。根据《合同法》第54条之规定: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之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对《合同法》第54条所规定的撤销权的主体问题,在理解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对于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被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受损害方单方享有撤销权。
另一种见解认为,享有撤销权的人,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的合同中为受欺诈人、受胁迫人;在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中为误解人;在乘人之危的情形中为处于危难境地之人;在显失公平的场合为受到重大不利之人。
所以享有撤销权的应只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即在重大误解合同中之误解方、在显失公平场合中之受到重大不利之方、在欺诈胁迫合同中之受欺诈方受胁迫方、在乘人之危情形下之处于危难境地之方。而相对一方则无撤销权,不仅其自己为欺诈或胁迫时,不得以之为理由撤销受损害方所为之意思表示,而且,在因第三方之欺诈、胁迫而使受害方为意思表示时,即使相对方为善意,相对方也不得撤销。
此外,因撤销权之专属性,故通常情况下,撤销权之主体只能是当事人自己。显然,在合同存在代理人的情形下,合同的撤销权仍然只能归属于被代理人,即本人,此乃代理行为的结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之缘由,虽然代理人不是撤销权人,但撤销权的行使,可由代理人为之。不过,代理权原则上不及于撤销权,委托代理人若要代理本人行使撤销权,则须再取得本人之授权方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法定期限的相关内容。规定表明,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后,需在一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撤销权将消灭。具体来说,期限是一年,且如果当事人明确放弃或已采取行动则撤销权也会消灭。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撤销权的效力除斥期间、合同撤销的情形、撤销权的消灭以及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一年,超过期限则权利消失。可撤销的合同包括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及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撤销权的消灭情形包括超过行使期限或明确表示放弃。合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附期限的合同期限未到的,不能申请撤销合同,对于可撤销的合同才能申请撤销。根据《合同法》第56条规定,撤销权人行使合同撤销权后,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处于无效状态。根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合同被撤销后,当事人也要承担
所谓可撤销的担保合同是指,担保合同欠缺一定生效要件,其有效与否,取决于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的担保合同。可撤销的担保合同属于相对无效的担保合同,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在有撤销权的一方行使撤销权之前,担保合同对当事人仍有效力,而在该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