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根据《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的规定,赠与人可以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撤销赠与。这是赠与人单方享有的法定权利。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通常是在标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则在办理登记手续之前。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之后,赠与人不再有给付义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消失。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只属于赠与人,不包括受赠人。虽然受赠人在接受赠与财产之前有权拒绝,但这种拒绝不构成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撤销权是一种形成权,其基本内涵是权利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使得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消失。受赠人拒绝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不会产生撤销权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并非无限制的,为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法律对赠与人撤销赠与设定了条件和限制:
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就不能撤销赠与。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了一部分,赠与人只能撤销未转移部分,对已经转移部分不能撤销。对于动产来说,在赠与物交付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来说,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来说,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果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将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是指基于道义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赠与。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违背道义,还会给受赠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无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赠与合同,赠与人均不得撤销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社会公益的内容包括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是经过法律上的慎重考虑,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是经过合法程序的。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蔑视公证的严肃性。因此,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撤销。
新《民法典》关于楼顶空间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新法规定楼顶空间属于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归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这与旧法规定相一致,但新法更加强调了建筑区划内其他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归属问题。
政府强行进入林地施工的法律处理方式,包括林权保护、林地承包权的继承及承包期限的相关内容。对于林权所有人,可通过行政复议保护自身权益。林地承包中的继承问题需注意继承发生、期限及相关法规。国家未明确规定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限,但实践中一般林地承包期为三十至
已生效协议的撤销条件及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如果协议存在不公平或侵害一方利益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或变更协议。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效力纠纷的诉讼程序,包括确定管辖法院、起诉状的书写和相关材料的整理、法庭辩论和质证、判决生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对军官和士官住房分配的影响。新标准详细规定了各职级军人的住房面积,包括经济适用性住房和军官公寓的分配。军官住房分配考虑单位规模、经费和土地等因素,晋升后住房面积会增加。士官住房面积标准也有所调整,高级士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