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伙企业中存在的合伙纠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形:一是法律明确规定可以起诉的纠纷;二是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是否可诉,但纠纷内容具有可裁判性且符合受理条件的纠纷;三是纠纷内容属于合伙人自治事项,无法由司法权力进行决策且不具有可裁判性的纠纷,法院不得受理。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明确可以起诉的纠纷类型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一、合伙除名纠纷:被除名的合伙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时,可以在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法院起诉。
二、有限合伙人的维权之诉:当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有责任的合伙人提起诉讼,类似于公司法中的股东诉讼。
三、有限合伙人的代位之诉:当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未履行其权利时,有限合伙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代位诉讼,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类似于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
对于未被法律明确规定是否可诉的合伙纠纷,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起诉的。根据合伙企业法第103条的规定,合伙人在履行合伙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如果不愿意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协商、调解未能达成一致的,可以根据合伙协议中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合伙协议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且事后也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类可涉诉事项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合伙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可以追究违约责任的纠纷:例如,有限合伙人未按期足额交纳出资,应承担补交义务,并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法律规定应承担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的行为纠纷:例如,在合伙企业注销后,原普通合伙人仍应对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三、法律规定应承担赔偿责任的纠纷:例如,合伙人擅自处理需一致同意的合伙事务而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规定或进行关联交易,对造成的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享有追偿权的纠纷:例如,合伙人因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实际清偿数额超过其应承担的亏损比例,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然而,并非所有的合伙纠纷都可以起诉,即使合伙协议中有约定的纠纷也未必可诉。能否受理的关键在于审查纠纷的性质是否具有可裁判性。如果纠纷属于合伙人内部的纯自治事项,法院不得受理,更不得作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裁判。例如,需要合伙人一致同意的事项,需要借助合伙人的表决等个人行为来完成的事项,以及关于新合伙人入伙程序和合伙企业设立前的合伙协议是否继续履行的纠纷等都不可涉诉,法院也不得作出强制履行的裁判。因此,此类纠纷属于合伙人的纯自治事项,司法权无法有效干预。
一起合伙经营稀土矿的债务纠纷案件。案情涉及合伙人分帐协议后,银行债权人的债务追索对象问题以及合伙人之间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作者认为,银行起诉时应当以三合伙人为被告,因为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已经因债权人的认可而改变,合伙债务已转化为个人债务。同时,合
合伙人盗窃行为不构成诈骗罪,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视为盗窃罪。文章还阐述了关于合伙人盗窃行为的法律条文和合伙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合伙的基本特征、合伙协议的要求、合伙人退伙的规定、合伙的外部债务承担等细节。
个人合伙协议纠纷债务的清算问题。个人合伙协议产生纠纷时,不一定需要进行债务清算,只有在合伙企业解散时才需要清算。合伙协议应明确多项内容,包括合伙企业解散与清算等。处理合伙协议纠纷需掌握合伙的最本质特征,遵循相关规定,合伙人散伙时需先进行税款清理,再清
解决审理合伙纠纷案件的程序问题。在合伙权利与义务明确的情况下,可一并确定各方应承担的债务份额并在裁判文书中明确连带责任。对于合伙人之间债务分担存在争议的情况,可以分开审理。同时,当某一合伙人超额偿还债务时,其他合伙人均应列为诉讼当事人。在核实合伙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