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在2007年11月4日参加了被告某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并以12万元的竞拍价格成功获得了编号为176的拍品,名为《白云红树山庄》的画作,作者为白*石。然而,到了2008年6月,孙先生与该作家之子白某结识后,得知该作品为赝品。因此,孙先生将拍卖公司告上法庭,指控其未告知瑕疵并误导原告。
孙先生认为,被告拍卖公司未告知拍品的瑕疵,并且误导了原告,导致原告相信拍品的真实性并参与竞拍。因此,孙先生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原、被告之间的拍卖合同关系,并要求被告返还竞拍佣金1.2万元、拍卖款12万元以及利息13.2万元。
被告拍卖公司辩称,原告在2008年6月通过画家之子的确认得知拍品为赝品,但画家之子并非国家专业权威鉴定机构,其言论不具备法律效力。此外,拍卖法规定拍卖人无需对拍品的真伪和品质承担担保责任,只有在拍卖前声明无法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时,才需要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被告拍卖公司未与原告签订担保协议,也未向原告收取担保费,因此无法为原告提供担保。此外,被告从未同意为原告调换其他画作,并且原告也无法证明其提交给法院的画作即为拍卖公司当时拍卖的作品。
法院经审理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原告对本次拍卖交易的程序没有异议,但未能充分举证证明诉争拍品为赝品。由于被告的拍卖展示程序已经有效保障了原告在竞买前有权充分了解拍品的真实状况,因此,在知晓免责声明的情况下,原告自主作出竞买选择就应该承担艺术品拍卖所特有的正常交易风险。因此,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了原告孙先生的诉讼请求。
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手机后,因遇到手机自动重启、程序丢失等问题认为公司虚假宣传而将其告上法庭的案情。法官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然夸大效果但并不构成民事欺诈,实际交付的手机与广告宣传的配置一致,只是广告描述过于夸张。不当的广告宣传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
供需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合同中明确了产品的具体信息、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以及交货时间、地点和运输费用等细节。此外,合同还规定了验收标准和提出异议的时间期限,以及质量问题的赔偿方式和标准。
签署房屋买卖协议后的违约赔偿责任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违约方需承担赔偿责任以弥补对方损失。违约金计算涉及购房者逾期付款和售房者逾期交房两种情形,违约方需支付违约金及占用资金的利息。同时,经营者对消费者欺诈行为亦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起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胡某因**汽车公司的广告欺诈而提出索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汽车公司是否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存在分歧。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汽车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其在缔约过程中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