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88条和《合同法》第66条的规定,对于没有明确约定履行期限的情况,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当债权人提出合理宽限期后,原本不明确的主债务履行期限就会被确定,同时保证期间的起算点也可以明确。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规定,如果主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主债务履行期限,保证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开始计算。
对于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借款合同,保证期限为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根据担保法第二十六条,如果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债权人有权在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因此,根据是否约定担保期限,可以确定担保期间起算时间。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将免除保证责任。
1、规范的目的不同。
诉讼时效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民事权利来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加快民事流转,维护稳定的社会交易秩序。而保证期间的设定基于保证制度中平衡当事人利益的考虑,立法上倾向于保护保证人的利益,避免债权人因未行使权利而增加保证人的风险。
2、规范的性质不同。
诉讼时效制度是法律强制规范,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现有秩序,因此当事人无法通过法律行为延长或缩短时效的适用,也不能事先放弃时效。而保证期间可以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双方的区别在于,诉讼时效是法定期间,而保证期间是约定期间。
3、起算点不同。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而保证期间的起算点是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开始计算。
4、法律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是可变期间,可以因一定的法定事由而发生中止、中断或延长的法律后果。诉讼时效届满后,消灭的仅是胜诉权或产生抗辩权,实体权利并不因此而丧失。而保证期间在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即权利人享有某种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保证期间届满后,债权人尚未主张权利的话,保证人将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将丧失实体权利。根据传统民法理论,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断、中止或延长。
多种保证责任的承担形式,包括连带共同保证、按份共同保证、最高额保证合同等。在不同情况下,保证人的责任分担方式有所不同。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第三人保证监督支付专款专用、注册资金提供保证等特殊情况下的责任承担问题。在保证期间,债权人转让债权或债务人转让部分
共同借款人与借款担保人的区别。共同借款人是直接债务人,与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共同承担债务责任。而借款担保人为债务提供担保,签订担保合同,承担保证责任。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保证期间的相关规定,包括不同情况下保证期间的计算方式和担保人责任免除的情形。
甲方以其拥有的房产作为抵押财产向乙方借款的情况。合同详细说明了抵押财产的范围、保管方式、处置限制、公证和登记费用的承担、合同变更和延长、抵押财产的处置、抵押权的撤销、合同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擅自处置抵押
担保借条的生效条件及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保证方式的特点和法律认定。同时,也强调了保证期间的重要性及约定,最后介绍了合理撰写借条的方式以防止超过诉讼时效。在没有明确还款日期的借条中,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归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