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审理阶段,审判长应核对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和第三人的身份,并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此外,审判长还需告知当事人其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询问当事人是否有回避申请。
法庭调查主要包括当事人陈述和证人作证,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以及宣读现场笔录、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法庭调查的基本顺序为:
(1) 询问当事人和当事人的陈述;
(2) 证人到庭作证;
(3) 鉴定人到庭;
(4) 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5) 勘验人到庭。
法庭辩论阶段,在合议庭的主持下,各方当事人就本案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意见,并反驳对方的主张,进行言辞上的辩论。法庭辩论的顺序为: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各方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结束后,合议庭休庭,全体成员对案件进行评议。评议过程不对外公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制定笔录,对不同意见也必须如实记入笔录,评议笔录需由合议庭全体成员及书记员签名。
合议庭评议后,审判长应宣布继续并宣读判决。如果无法当庭宣判,审判长应宣布另定日期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旅游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对旅游合同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裁判结果不一致。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迫切需要出台司法解释以规范旅游纠纷案件的裁判标准。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国家旅游局还专门致函最高人民法院,请求其结合审判实践工作,尽快制定司法解释。为有效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旅游纠纷案件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分歧和法律适用困惑,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自2008年开始起草了《规定》。在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不仅关注各地法院在审理旅游纠纷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专门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旅游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各大旅行社以及法学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发现旅游实践中出现的新动向和问题。
旅游纠纷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之间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或侵权纠纷。
“旅游经营者”是指以自己的名义经营旅游业务,向公众提供旅游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旅游辅助服务者”是指与旅游经营者存在合同关系,协助旅游经营者履行旅游合同义务,实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对于旅游者与旅游景点经营者之间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纠纷,参照本规定进行适用。
对于以单位、家庭等集体形式与旅游经营者订立旅游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的情况,除集体以合同一方当事人名义起诉外,旅游者个人提起旅游合同纠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当旅游经营者的同一行为导致旅游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时,旅游者可选择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人选择的案由进行审理。
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法律规定及其非传统境外旅游安全问题。旅行社需获得业务经营许可方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具体条件由国务院规定。此外,境外旅游安全面临恐怖主义、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和传染性疾病等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者安全。
“群旅游”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参与者的伤亡损害赔偿风险。在“群旅游”中,驾驶者和组织者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无论是否为有偿服务。此外,组织者应遵守旅游法规,不得从中牟利,否则涉嫌违反法律和欺诈行为。为避免法律风险,建议参与者选择
甲、乙双方在旅游目的地的合作事宜。合作条件要求乙方具备旅行社资质并愿意成为甲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模式方面,乙方负责在特定区域的旅游接待,并需配合甲方做好产品策划和包装。合作内容包括导游服务、用餐标准、住房标准、车辆标准、大交通服务和保险等方面。结算
在旅游行程结束前,旅游者解除合同的权利及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解除合同并退还费用。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应明确日程安排、观光娱乐、交通工具及标准、吃住标准、取消行程计划补偿标准等,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合同中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