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被聘为某民办学校副校长,负责该校的教学安全工作。2008年7月,该校食堂与超市进行招标承包,王某某中标。然而,王某某后悔了,经过协议,王某某退出了承包,但学校扣留了他的5000元保证金。7月20日,王某某与第二承包人发生肢体冲突,秦某作为值班校长出面调解,并出具了一份承诺书,承诺学校会退还王某某的保证金。
然而,学校在7月21日拒绝退还王某某的保证金。2008年10月,王某某将学校告上法庭。一审法院认为秦某的行为构成了表见代理,并判决学校退还王某某的保证金。学校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2009年9月,学校以秦某的表见代理行为造成学校5600元的损失为由,起诉要求秦某赔偿。本人接受秦某的委托担任其代理人。
庭审过程中,对于秦某的行为存在两种观点: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在表见代理关系中,行为人是无权代理人,但行为人与被代理人的关系是代理关系,行为人与被代理人的地位是彼此独立的,没有依附关系,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两个民事主体,可与第三人形成三方主体关系。
根据民法,法人的职员对外并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是与法人属于同一个有机整体。法人职员的对外行为不能与第三人之间形成三方主体关系,故职员的对外行为仅是代表行为而非代理行为。代表行为不适用代理法律制度调整,故其与代理具有本质不同。
因此,根据第一种观点,秦某的行为属于表见代理,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赔偿学校的损失。
根据职务行为的定义,职务行为是单位的领导、职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为了单位的利益,以单位的名誉行使的行为。法人的工作人员正常职权范围内的行为,均构成职务行为。
秦某作为副校长,负责该校的教学、安全保卫工作。校园内的安全工作是其职权范围内的,值班期间,秦某的行为是为了学校的利益,虽然行为有所不当,但不属于重大过失。因此,根据第二种观点,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
经过法院审理,法院认为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其行为后果应由学校承担。秦某出具的承诺书并非出于恶意或与王某某存在串通行为,学校的损失也相对较轻微。同时,学校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秦某的行为存在重大过错。因此,学校要求秦某赔偿5600元的请求不能成立。
最终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主张第二种观点,即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由于职务行为与表见代理行为具有本质不同,秦某的行为应由学校承担后果,而不应由秦某个人承担责任。
表见代理在司法实践中的效力。表见代理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旨在保护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和交易的安全。其构成需满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等条件,并且相对人必须是善意的且无过错。表见代理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授权表示型表见代理,包括被代理人
翁某作为某公司董事长伪造公司印章签订担保合同的情况。翁某因投资房地产向游某融资并签订《借条》和《协议书》,其中涉及A公司、某公司的担保。虽然某公司提出再审,主张翁某伪造印章,但最高法院认定翁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公司需承担担保责任。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
委托行为的法律要求。委托人需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等文件;还需提供委托授权书,明确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此外,根据委托事项的不同,还需提供特定材料。这些文件和证明的准备是确保委托行为合法有效的必要步骤。
无权代理与无权处分的区别。代理权是指行为人接受委托授权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而处分权则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范围内对财产的最终处理权利。无权代理与无权处分的本质区别在于代理行为依据是否有授权,处分行为依据是否有处分权。无权代理行为构成表见代理,而无权处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