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债务人的行为必须是一定的行为。
1.1.1债权人的撤销权只能适用于债务人的有效法律行为,而不适用于债务人的事实行为或无效的民事行为。
1.1.2债权人的撤销权可以适用于双方或单方的法律行为,可以是无偿或有偿的法律行为。此外,债权人的撤销权不仅限于债权行为,也可以适用于物权行为。
1.1.3能够成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行为不仅限于法律行为,还包括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适法行为,如催告、承认通知行为、债权让与通知行为等。同时,不作为被视为一定法律行为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如诉讼行为、登记行为等。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拥有有效的债权,并且该债权仍然存在。
首先,债权人必须拥有有效的债权,如果债权人并不享有债权,或者虽有债权但该债权无效或已消灭,那么债权人就无法行使撤销权。
其次,该债权一般应该是以财产的给付为目的的债权,虽然不限于金钱债权,但必须以财产权为标的。
再次,该债权必须是在债务人实施法律行为之前已经产生的债权,因为债权人撤销权主要是针对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实现债权的行为。在债务人实施法律行为之后产生的债权很难说受到了其前债务人行为的损害。
最后,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不必已届清偿期。因为撤销权主要是针对债务人积极损害债权的行为,如果不及时行使撤销权,等到债权期限届满时将无法补救。
债务人的行为必须导致其清偿能力的减少,以致无法满足债权的要求,给债权的实现造成损害,这是判断撤销权是否构成的重要标准。
1.3.1判断债务人的行为是否有害于债权主要看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导致其财产减少。债务人减少财产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减少积极财产,如让与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放弃权利等;二是增加消极财产,如债务人新承担债务等。免除债务、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被认为是有害于债权的行为。除此之外,其他无偿行为或以不合理低价进行的有偿行为也构成有害于债权的行为。
1.3.2判断债务人财产减少是否导致无资力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债务超过支付能力是判断无资力的要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支付不能是判断无资力的要件。
债务人的恶意通常只在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的情况下考虑,具体情况如下:
关于债务人的恶意,有观念主义和意思主义两种立法例。观念主义认为债务人的恶意是指债务人对其行为可能导致无资力履行债务的后果具有一定的认识。意思主义则认为不仅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有诈害债权人的意图。
受益人可以分为第一受益人和转得人。广义的受益人不仅包括直接从债务人行为中获利的人,还包括间接获利的人。史*宽先生主张采用广义受益人概念,将转得人也包括在受益人范围内。对于第一受益人,史先生认为其恶意应该是指受益人对其行为可能导致损害债权人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认识,而无需有诈害债权人的意图,这与债务人的恶意相同,即采用的是观念主义。
合同撤销权制度在保护债权人、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和保障合同债务履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撤销权的构成要件理论存在许多争议,但随着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进一步成熟,撤销权制度必将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合同保全制度在现代民法中的重要意义。该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导致的债权无法实现。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具有外部影响。该制度与合同责任制度和特别担保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合同债权的实现,体现
合同保全的种类与特征。合同保全主要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的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合同保全特征包括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关系、时间范围以及基本方法。保全措施旨在保障合同债权人的权利实现。
作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法律行为,可以是双方法律行为,也可以是单方法律行为;可以是无偿法律行为,也可以是有偿法律行为;同时,作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法律行为,并不限于上述债权行为,对于物权行为也可以撤销。可以成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行为不限于法律行为,能够发
而在金融法领域,则无金融资产保全的相关救济条款,这就凸显出当前金融立法在银行债权保全方面的缺憾。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同时结合法理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金融机构行使代位权,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要件:。因此,要求银行行使代位权必须达到“借款人未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