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鉴定 > 交通事故鉴定标准 >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与损害赔偿什么标准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与损害赔偿什么标准

时间:2024-09-01 浏览:6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4264
机动车在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出行带来方便、舒适、高效的同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给受害人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肉体痛苦,也给肇事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面临着被扣分、拘留、吊销驾驶证,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交通肇事罪)的危险。

道路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和损害赔偿工作

一、当事人身份的确定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首先需要确定肇事人、受害人和保险公司的身份,以及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赔偿金额。根据交通大队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应该由哪位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或行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包括无责任、部分责任、同等责任、大部分责任或全部责任)。当事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应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及时报警、保护现场并通知保险公司,以避免延误原因的认定或难以认定。同时,受害人应及时向交通大队获取驾驶员、车主和保险公司的基本信息,准确确定被告和第三人,为调解和诉讼做好准备。

二、治疗终结和鉴定时机的确定

(一) 治疗终结:指损伤经临床治疗后得到完全或部分恢复并维持稳定的时期,是临床医学所普遍认可的定义。当对治疗终结意见存在分歧时,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事务所,并由律师事务所委托检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是否达到治疗终结的标准。

(二) 鉴定时机:鉴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导致的损伤治疗终结时或因损伤并发症治疗终结时为准。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伤残的当事人,在治疗终结后的15天内,可以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伤残鉴定。由于受害人的伤残程度和身体状况各不相同,住院时间也有长有短。一般情况下,受害人应在三个月内进行伤残鉴定,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当受害人需要进行定残时,应在三个月后提出申请,并由律师事务所委托具备伤残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三、鉴定材料的确定

在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伤残鉴定时,许多当事人由于材料不全而导致无法进行伤残鉴定。当事人进行伤残鉴定时,应携带本人的身份证或居民户口簿(也可提供学生证、军官证、士兵证或驾驶证)、诊断证明书、加盖医院章的病历复印件以及最近的片子(如X光片、CT片)。携带完整的鉴定材料至关重要,这是进行伤残鉴定的保障。司法鉴定机构通常在接受委托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出具伤残鉴定书。如果司法鉴定机构认为不构成残疾或不构成较高等级的残疾,代理人可以另行委托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代理人不应轻言放弃这一权利,而应充分重视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性。鉴定结论是重要的证据,其公正性、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容质疑。代理人应掌握一些司法鉴定的基本知识,熟悉鉴定工作的原则、依据、流程、收费标准和技巧,将“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思想转变为“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让证据说话,让正义永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体损伤等级与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区别

    人体损伤等级与交通事故伤残等级的区别及相关的赔偿事宜。两者在鉴定标准上存在不同,伤残等级评定有严格的规定和时机。赔偿顺序方面,先由交强险承保公司赔偿,不足部分由商业三者险保险公司赔偿,仍有不足则由侵权人赔偿。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定,包括多种情况下的责任承担、管辖权、法律适用和注意事项等。该法详细规定了租赁、借用机动车等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的法律管辖地和适用法律。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确定案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

  • 交通事故伤情的二次鉴定程序

    交通事故伤情二次鉴定的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发现鉴定人员或机构存在问题时,可以进行二次鉴定。相关规定明确了需要进行二次鉴定的情形,如鉴定程序违法、鉴定机构无资质等。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重新鉴定申请。同一交通事故的同一检验和鉴定

  •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时间及程序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时间及程序。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在治疗终结后三个月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如有固定物需取出后再鉴定。伤残鉴定程序需确保合法性和客观性,治疗终结前的鉴定无法真实反映受害人的实际伤情和影响程度。当事人应准确把握伤残鉴定的时间和程序,以保障自

  • 检验、鉴定、评估机构、人员的任务和要求
  • 检验、鉴定、评估程序及结果
  • 交通事故不起诉是否需要进行伤残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