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伤残赔偿总额、赔偿责任系数、赔偿指数等因素,可以得到以下公式来计算伤残者的实际赔偿额:
C = Ct × C1 × (Ih + ∑Ia,i) (其中 ∑Ia,i ≤ 10%, i = 1, 2, 3……n)
式中:
C 代表伤残者的伤残实际赔偿额;
Ct 代表伤残赔偿总额;
C1 代表赔偿责任系数,即赔偿义务主体对造成事故负有责任的程度,取值范围为0≤C1≤100%;
Ih 代表伤残等级最高处的伤残赔偿指数,即多等级伤残者中最高伤残等级的赔偿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Ia 代表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即增加一处伤残所增加的赔偿比例,以百分比表示,取值范围为0≤Ia≤10%。
实际赔偿额 = 伤残赔偿总额 × 赔偿责任系数 × (几个伤残等级最高的伤残赔偿指数 +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1 +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2 + …… +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n)。
其中,“伤残赔偿总额”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年龄来计算确定的。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照二十年计算。但对于六十周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七十五周岁以上的人,按照五年计算。
“赔偿责任系数”表示交通事故中事故责任方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如果对方全责,则为100%。
“几个伤残等级最高的伤残赔偿指数”是指在几个伤残等级中最高等级的伤残赔偿指数。
具体伤残等级对应的伤残赔偿指数如下:
一级:100%;二级:90%;三级:80%;四级:70%;五级:60%;六级:50%;七级:40%;八级:30%;九级:20%;十级:10%。
车祸导致的死亡赔偿金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死亡赔偿金是向死者家属支付的一定金额赔偿,用于弥补其因交通事故导致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基于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并按二
交通事故评残的法律程序,当当事人对伤残鉴定结论不满意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包括申请重新鉴定和通过质证排除或降低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在特定情形下如鉴定机构或人员无资质、鉴定程序违法等可申请重新鉴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时,可通过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
残疾辅助器具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残疾用具费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组织和肌体功能,需要赔偿补偿功能器具的费用。计算方法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进行,需考虑受害人的年龄、残疾程度、职业和地理环境等
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的变化。GA35-1992标准被GB18667-标准所取代,成为国家标准。新标准完善了伤残等级分类法,建立了多等级伤残综合计算数学方法,并规范了伤残赔偿指数的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