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轻微交通事故,时效期间从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轻微事故通常具有清晰的事实,受害人的财产损失较小,伤势较轻。事故认定书通常在事故发生后当场或5日内制作并送达当事人。自当事人收到《事故责任认定书》之日起,一年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对于受害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需要住院治疗或后续治疗的情况,诉讼时效应从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如果没有造成残疾,则以治疗终结之日开始计算;如果造成残疾,则以伤残评定之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经过交警部门调解后,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公安机关应制作调解终结书并送达当事人,诉讼时效从当事人收到调解终结书之日起算。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且公安机关未制作调解终结书,则诉讼时效从调解失败之日起算。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但当事人不履行,诉讼时效从调解书中写明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对于受害人死亡的情况,诉讼时效从受送达事故认定书之日起算。
如果伤势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诉讼时效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对于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诉讼时效从实际发生之日起算。
对于侵权人和赔偿义务人不明的案件,诉讼时效从明确侵权人和赔偿义务人之日起算。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也就是说,从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2年内,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保护其财产权利的请求。如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2年诉讼时效,并且没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情况,受害人将丧失获得法院保护的权利。
交通事故属于民事侵权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审判程序包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二审程序、特殊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等。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主要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具体程序如下:
当交通事故当事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时,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受理后七日内立案;如果不符合条件,则在七日内裁定,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
法院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出辩护状。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理前准备工作。
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并提出上诉,则一审裁判不生效,案件进入二审程序。
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即具有法律效力。对于此裁判,当事人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
开庭前三日通知诉讼参与人。
审理前核对诉讼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法庭调查:
1) 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
2) 证人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
3) 出示证据。
4) 宣读鉴定结论。
5) 宣读勘验笔录。
6)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所有的证据。
7) 质证双方就赔偿争议所得供的证据应互相质证。
法庭辩论: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后互相答辩。
法庭辩论终结,双方当事人争议核实清楚后,法庭调查结束,应依法作出判决。
法庭能够调解的案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作出判决。
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如果还需要延长,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和车物损坏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涵盖多种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车物损坏赔偿涉及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等。医疗费的计算包括挂号费、治疗费等,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计算。误工费的计算则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
交通事故的分类。根据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交通事故可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轻微事故指造成轻伤1-2人或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指造成重伤或更多轻伤及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涉及死亡或重伤及较大财产损失;特大事故则指造
交通事故中因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的赔偿问题。根据相关法规,受害人有权获得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伤残导致的必要费用和收入损失的赔偿。对于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法院通常要求在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或鉴定结论。因此,受害人在出院时
办理无重大交通事故证明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驾驶人可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办理从业资格证时获取该证明。办理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审核材料、查询核实等步骤,同时需要注意一些不予提供证明的情况,如驾驶证信息不完备、因交通事故受到处罚等。该证明的提供旨在保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