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宅基地上房屋的征收补偿政策实行双向补偿,即农民既可以获得房屋的补偿,也可以获得宅基地的补偿,二者并存,同时补偿,并非相互排斥。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宅基地上面建设的房屋属于个人私有财产,受国家《物权法》保护,征收宅基地时对房屋进行补偿便是应有之意。但对于宅基地的补偿,很多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农村宅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分配给村民无偿使用,故宅基地的产权属于村集体。因此,这部分补偿应归村集体所有,不可以给宅基地使用权人。
实际上,尽管宅基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农民拥有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故在房屋征拆时,农民依然可以获得宅基地的区位补偿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区位补偿价的概念,它是指被拆迁范围内房屋每平方米平均土地使用权价值。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的确定,按照市国土房管局《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第六项第二十五条“乡镇行政区域内兼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或者与国有土地相邻的,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批准该乡镇统一参照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相关规定,确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格或拟订拆迁实施方案。”同时,根据《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的规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的计算公式是:
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当地普通住宅指导价-房屋重置成新均价)×户均安置面积÷户均宅基地面积。
故农村宅基地遇征收时,被征地农民既可以获得房屋的补偿,也可以获得宅基地的补偿,二者不可混淆在一起,更不能因为房屋得到补偿就认为宅基地已经补偿了。总结为一句话即:宅基地区位补偿价与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之和才共同构成农民所应获得的房屋拆迁补偿价。计算公式为: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价=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宅基地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
《中纪委办公厅、监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确保被征地拆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是农村征地拆迁补偿的基本原则。要督促认真落实补偿安置政策规定,做到先安置后拆迁,住房安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居住问题;房屋拆迁要按照建筑重置成本补偿,宅基地征收按当地规定的征地标准补偿,被征地拆迁农户所得拆迁补偿以及政府补贴,能够保障其选购合理居住水平的房屋……
显然,按照前述文件的要求,实践中一些地方出现的拆除农民宅基地上房屋后补偿明显偏低,致使其难以购买适合居住的安置房屋甚至降低其生活水平的情形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北京最新的拆迁政策解析,包括宅基地面积的认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的确定、合法房屋的认定以及搬迁补助费等内容。其中,宅基地面积认定方面涉及到合法批准、计算标准等细节;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的确定则结合了当地情况,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合法房屋的认定方面包括房屋
房屋补偿安置方式的多种情况。对于被征地村落或村民小组建制撤销的情况,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房屋调换。对于未转为城镇户籍的被拆迁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申请宅基地新建住房并获得货币补偿。拆迁房屋的其他补偿项目包括搬家补助费、设备迁移费、过渡期内的临时安置补
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评估现象,包括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偏低、评估方法错误、评估机构选择违法、未经实地勘察程序、未提供完整的估价报告、未依法出具分户评估报告以及拆迁评估报告未依法送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涉嫌违法。
农村征地拆迁中宅基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补偿标准因地区、房屋结构和质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同时,提供了现金补偿和异地安置两种补偿方式,并说明了额外补贴和奖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