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传销团伙的主要成员构成犯罪,而普通群众不构成犯罪。传销活动是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行为。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对于涉及传销活动的团伙,如果情节轻微,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行政处罚。只有情节严重的传销活动才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销犯罪的客体要件是复杂的,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传销活动通常伴随偷税漏税、哄抬物价等现象,侵犯多个社会关系和法律客体。
传销犯罪的客观要件在于违反国家规定,组织、从事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但并非所有的传销行为都构成犯罪,只有情节严重的传销行为才会被视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传销罪和直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应该区分对待。如果在直销行为中出现夸大直销员收入、产品功效等欺骗、误导行为,应由直销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而不应视为传销罪。
对于传销犯罪的情节严重程度的认定,应综合考虑传销涉案金额、传销发展人员数量、传销中使用的手段、传销造成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传销犯罪的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本罪追究的主要是传销的组织策划者,多次介绍、诱骗、胁迫他人加入传销组织的积极参与者。对一般参加者,则不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6月1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因此,专门从事传销行为的公司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对其组织者和主要参与人以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
传销犯罪的主观要件在于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传销行为违反国家法规,但为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和积极追求的态度。
有奖销售的含义和本质,指出有奖销售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给予购买者额外奖励的行为,目的是促进商品销售。有奖销售的本质在于销售而非有奖,违反本质的行为应受法律禁止。此外,文章介绍了有奖销售的分类,包括附赠式和抽奖式有奖销售。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虚假宣传是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发布虚假广告,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准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分别需要承担不同法律责任,包括罚款、承担民事责任等。若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无法提供广告主真实信息,则需
消费者在商场因虚假宣传购买产品遭受损失后的索赔问题。消费者需保存相关证据,先与商场协商,如无法达成一致可投诉或诉讼。法律规定了虚假宣传的处罚和赔偿标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消费者。发布虚假广告将面临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