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不仅会损害有关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妨碍竞争机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因此,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芡通过竞争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原则禁止。但对于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的限制竞争行为,则通过法律或判例确定一些除外规定,以使在确保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不阻碍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以下几种行为可获豁免:
(1)为降低成本,改良品质或增进效率,而统一商品规格或型式者;
(2)为提高技术,改良品质、降低成本或增进效率,而共同研究开发商品或市场者;
(3)为确保或促进输出,而专就国外市场之竞争予以约定者;
(5)为加强贸易效能,而就国外商品之输入采取共同行为者;
(6)经济不景气,产商品市场价格低于平均生产成本,致该行业之事业,难以继续维持或生产过剩,为有计划适应需求而限制产销数量、设备或价格之共同行为者。
(7)为增进中小企业之经营效率,或加强其竞争能力所为之共同行为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定行为的豁免不是绝对的适用除外,因为这些行为本质上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行业协会获得个别的或集体的豁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实质性条件,这从积极方面看,要求这些行为有利于克服当前的经济不景气状态,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和全体利益;从消极方面看,这些行为应当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同时,没有不当地损害一般消费者及有关事业者的利益的危险存在。总之,要求行为的结果应当以合适的状态与有关的限制竞争的后果相适应。二是程序性条件。各国竞争法一般都规定了申报、批准程序。行业协会申报时,必须提出行为的正当理由,行为的主旨、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行为的评估审查,并可视实际的市场背景对行业协会的申请行为附加条件,期限或其他限制等。主管机关另外应设置专簿予以登记,并刊载政府公报。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本文介绍了解决被恶意抢注商标的方法。对于已经获得注册的商标,可以通过申请无效宣告来解决。而对于尚未获准注册的商标,可以提出异议。恶意抢注商标是指以获取不当利益或阻碍竞争为目的,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将与他人在先使用但未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在相同或
串通投标是指参加某一项目的投标者之间为排除竞争而相互勾结,在投标过程中共同从事的一种不当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投标者之间共同约定定标价额或秘密商定由一公司参加投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