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劳动者符合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中所列明的聘用条件,并且在工作中没有能力不足等问题,劳动者有权起诉用人单位,要求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支付经济赔偿金。
根据经济补偿标准,劳动者可获得经济补偿金的两倍。经济补偿标准是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进行计算。对于工作不满一年但超过六个月的情况,按一年计算;对于工作不满六个月的情况,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此外,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用人单位应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经济补偿,但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对于工作不满一年但超过六个月的情况,按一年计算;对于工作不满六个月的情况,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需要明确“工资”的含义。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劳动者的工资通常分为基本工资、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基本工资是用人单位设定的底薪,一般不包括加班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应发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按法律规定应获得的全部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实发工资是劳动者每月实际拿到的工资,通常会扣除一些费用,如社会保险费、所得税、伙食费、房租费等。实发工资并不能真实体现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因为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导致实发工资低于劳动者实际工资。
因此,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作为基数,而不是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基本工资只是工资的一部分,不能作为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实发工资也不能真实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因为实际到手的金额通常会比应发工资少,例如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或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
劳动者在被辞退后未获得工资时,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或协商解决劳动争议。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一条,如果用人单位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拒绝支付延长工作时间
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一年内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通常是11个月的工资。另外,如果劳动者无故被辞退,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支付相应的赔偿金。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一个月至一年期间未与劳动
员工无故被辞退的赔偿:如果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过失性辞退的,那么就没有经济补偿。如果是正常辞退的,那么就应当赔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和第九十一条的规定,雇主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员工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如果雇主侵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雇主支付员工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要求支付赔偿金。具体情形包括: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拒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