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审理并非调解程序,无论是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都可以在开庭前进行调解。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法院将及时作出判决。
庭前调解程序始于法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当合议庭或独立审判人员收到被告提交的答辩状后,需要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如果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可以尝试启动调解程序,并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调解。
如果调解成功达成协议,法院将制作调解书并发给当事人。在简易程序中,如果当事人即时履行完毕达成的调解协议,可以将调解协议记入笔录,无需制作调解书。如果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法院将及时开庭审理。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