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凭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
2. 法院裁判所依赖的证据只能来自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范围之外主动收集证据。
具体改进要求如下:
财产保全只能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而启动。应当取消《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第一款规定中的“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部分。当事人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启动财产保全程序,并对其选择承担责任。如果因错误的财产保全导致被申请人损失,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院或法官作为诉争案件的裁判者,应是公平的象征,是程序性正义的实现者。因此,法院在诉讼中应尽可能超然于诉争案件之外,不应既踢球又当裁判,违反了程序合理性的要求。此外,法院启动财产保全也使其承担了不应由其承担的任务,降低了工作效率。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财产保全制度的规定,不仅是民事诉讼程序自身价值的要求,还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并避免法院作为国家赔偿中的被告的尴尬局面。
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时,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对争议财产实行保全。在审查申请符合适用的形式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而不是“可以”作出裁定。
这样的规定充分肯定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尊重其自由选择并承担相应责任。此外,当事人已提供担保,因此不存在使被申请人损失无法赔偿的问题。此举有利于法院迅速消除判决难以执行的危险,维护生效判决的权威性,真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