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在于保障个案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公诉人出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庭审,有利于保障实体公正,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刑事诉讼法的一大特点是改变了我国刑事诉讼超职权主义的模式,设置了控、辩、审相分离的诉讼模式。这一模式符合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保障被告人权利。
然而,在审判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可能承担了超越职权的辩护意见反驳任务,导致法官产生为起诉书和证据辩护的心态,无法完全居中裁判。同时,庭审法官集控、审两项职能于一身,可能侵犯被告人的权利。例如,当被告人对犯罪指控无异议,却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辩解时,法官的身份就十分尴尬。或者由于辩护意见没有得到公诉人的反驳,法官本身又不能超越职权进行辩驳,只能采纳辩护意见。另外,因为公诉人没有出庭,法官无法了解被告人具体是否存在从轻、减轻情节,为了避免错误裁判,可能要求被告人、辩护人举证证明,增加了被告人的辩护难度。
与其他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相比,我国的程序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英国的简易程序体系要求检察官出庭指控,美国的辩诉交易体系直接进入判刑程序,意大利的简易程序体系法官可以直接根据侦查案卷、辩诉协议、处罚令判决,日本的简易程序体系要求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这些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建立在对控、辩、审的充分分离基础上,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自主权、异议权和辩护权。
按照公正与效率的理论,公正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效率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无论是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都应当尽最大限度地努力去实现。公诉人出席法庭是对公正的最有力的保障。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