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在于保障个案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公诉人出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庭审,有利于保障实体公正,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刑事诉讼法的一大特点是改变了我国刑事诉讼超职权主义的模式,设置了控、辩、审相分离的诉讼模式。这一模式符合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保障被告人权利。
然而,在审判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可能承担了超越职权的辩护意见反驳任务,导致法官产生为起诉书和证据辩护的心态,无法完全居中裁判。同时,庭审法官集控、审两项职能于一身,可能侵犯被告人的权利。例如,当被告人对犯罪指控无异议,却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辩解时,法官的身份就十分尴尬。或者由于辩护意见没有得到公诉人的反驳,法官本身又不能超越职权进行辩驳,只能采纳辩护意见。另外,因为公诉人没有出庭,法官无法了解被告人具体是否存在从轻、减轻情节,为了避免错误裁判,可能要求被告人、辩护人举证证明,增加了被告人的辩护难度。
与其他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相比,我国的程序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英国的简易程序体系要求检察官出庭指控,美国的辩诉交易体系直接进入判刑程序,意大利的简易程序体系法官可以直接根据侦查案卷、辩诉协议、处罚令判决,日本的简易程序体系要求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这些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建立在对控、辩、审的充分分离基础上,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自主权、异议权和辩护权。
按照公正与效率的理论,公正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效率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无论是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都应当尽最大限度地努力去实现。公诉人出席法庭是对公正的最有力的保障。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