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转到简易程序是指将案件从一般审理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以提高诉讼效率并节约诉讼资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其派出的法庭可以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并适用简易程序。双方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这一转换程序的目的在于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可以适用两种程序,即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程序转换指的是将原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或将原本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转为简易程序审理。而程序转换的前提是要明确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件范围。
《民事诉讼法》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进行了界定,要求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解释了这三个要件的含义。然而,这些规定对于区分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标准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导致收案范围不明确,存在明显的缺点。
几乎所有民事案件都适用简易程序,只有在规定的三个月审理期限内无法审结的案件才会转为普通程序审理。这种转换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转换方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到《适用意见》规定的限制,即已经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无论是否发生情况变化,都不能改为简易程序审理;二是受到大立案机制的限制,立案庭将所有案件不分难易统一排期开庭,适用简易程序无法审结的案件才会转为普通程序。
此外,简易程序在立案时确定的程序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案情存在可变性,审理程序也会发生变化。根据《适用意见》的规定,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可以进行转换,并由合议庭进行审理。然而,“案情复杂”是一个弹性标准,法律没有明确界定何种情形属于“案情复杂”,在实践中很难把握。此外,对于如何将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也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转换的决定相对随意,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下列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和特点。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完成审结,具有起诉方式简便、受理程序简便、传唤方式简便、审判组织简便、庭审程序简便、审限短和重视调解等特点。
关于委托送达是否计入审理期限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民事、行政案件的通知当事人的方式多样化,包括电话通知和传票送达等,但通知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时,法院可以通过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开庭或调解,
小额诉讼程序的当事人同意问题。人民法院审理小额诉讼案件时,适用的是简易程序,当事人的同意并非必要条件。文章还解释了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案件适用范围和标的额限制等,涉及离婚案件、债务案件、继承案件等均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交通事故简易程序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文章介绍了事故现场处理程序和自行撤离现场后的协商赔偿程序,包括交通警察在事故现场需要记录的信息以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文章还涉及了交通事故简易程序签字后的起诉问题,包括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时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