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
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限定为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派出法庭包括固定设立的人民法庭和为便于审理案件而临时派出的法庭。
2、适用简易程序的审级。
适用简易程序仅限于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
3、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4、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
根据《简易程序规定》新增内容,人民法院不得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将普通程序转化为简易程序,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
以下情形不得适用简易程序:
1、起诉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
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需要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即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一次公告需要六十天,而简易程序的审限只有三个月且不得延长,因此不适合用简易程序审理此类案件。
2、发回重审的案件。
发回重审的案件在事实认定或诉讼程序方面存在错误,为保证审判质量,不适宜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3、共同诉讼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案件。
涉及到人数众多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民事诉讼不适宜使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因为涉及到众多人的民事权益。
4、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
应当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民事案件,如果生效裁判存在错误或生效调解协议违反自愿原则或内容违法,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案件公正审判,不得再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属于非诉讼案件,而简易程序只适用于诉讼案件,因此不得适用简易程序。
5、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
《行政处罚法》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程序、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罚款收缴制度,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对于边远地区的罚款收缴困难也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提及法院在判决前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在查明事实的
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所需满足的条件,包括违法事实确凿、具备明确的法定依据以及处罚较为轻微。同时,也提及了《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被告确定的相关规定,如复议机关的处理方式、委托组织的行为和行政机关撤销等情况下的被告确定。
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时效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保留时间有所不同。同时,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生效时间、内容、罚没款的收缴及救济途径等也做了详细说明。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和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在立案之日起,如果适用简易程序,法院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如果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