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特别程序 > 法院宣告失踪人的财产由谁代为管理?有顺序限制吗

法院宣告失踪人的财产由谁代为管理?有顺序限制吗

时间:2023-12-14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4370
财产所有人失踪的,其近亲属可以向法院申请施行宣告失踪程序,在宣告失踪期间,失踪人的财产交由代管人暂替管理。那么,失踪人财产代管人选怎么进行确定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具体讲解。

法院宣告失踪人的财产由谁代为管理?有顺序限制吗

根据民法通则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失踪人的财产可以由以下人员代为管理: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以及人民法院指定的公民或者有关组织。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失踪的情况

如果失踪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将成为财产的代管人。以下是对上述法定人选范围的详细说明:

  1. 财产代管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财产代管人的设立旨在保护失踪人的财产利益,因此财产代管人至少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才能实现法定目的。
  2. 财产代管人不限于自然人,还可以是组织。现行法律并未明确组织的范围,但一般指的是财产所在地的组织。
  3. 失踪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其监护人自然成为财产代管人。监护人是一项民事法律制度,旨在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因此,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失踪前,监护人已经代管其财产权益,因管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考虑,让监护人担任财产代管人更为合适。
  4. 财产代管人的确定没有法定标准。通常情况下,配偶是最适合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选。如果失踪人没有配偶或配偶不适合担任代管人,可以由父母、成年子女、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以及人民法院指定的公民或组织担任。

财产代管人的先后排序标准

目前,确定财产代管人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两种标准:

  1. 根据与失踪人关系的密切程度排序。这种排序标准更符合失踪人的心理预期和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然而,与失踪人关系最密切的人未必是最适合帮助失踪人管理财产的人。
  2. 根据代管人的管理能力排序。这种排序标准更有利于帮助失踪人保值增值财产,因为由管理能力最强的人担任财产代管人。然而,管理能力强的人不一定与失踪人关系密切。

主要根据与失踪人关系的密切程度而不是财产管理能力大小确定财产代管人的顺序,主要有以下理由:

  1. 根据与失踪人关系的密切程度排序,符合失踪人对财产处分的心理预期。失踪人在无法亲自管理财产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将财产交给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管理。
  2. 根据民法通则对与失踪人关系密切的人的列举来看,大多为与其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近亲属。近亲属比其他人在管理失踪人财产问题上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由与失踪人关系密切的近亲属管理失踪人财产,可以更大程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可能衍生的财产流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审理选民资格案件的程序与要求

    民事诉讼法下审理选民资格案件的程序和要求。包括参与审理的相关方,如起诉人、选举委员会代表和有关公民的参与;审判人员需听取各方陈述和辩论,审查选民资格并适用法律作出判决;审理时间需在选举日前完成,确保不影响选举工作;判决需及时送达选举委员会和起诉人,并

  • 对现行立法的质疑:再审程序的审判程序设计不合理

    现行立法中关于再审程序的审判程序设计的不合理性。文章指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是按照再审案件在普通程序中的审级确定的,这种方式忽视了再审程序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还讨论了再审程序在审判操作上的困难,包括依照第一审或第二

  • 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包括哪几种

    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的几种情形。包括违反公开审判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审判组织组成不合法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情形等。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发现以上情形之一时,有权将案件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进行审判。

  • 特别程序与调解的关系

    特别程序与调解的关系。特别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特定案件如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的特殊程序,其适用范围有限。特别程序中不适用调解原则和其他一些民事诉讼原则和制度,并且只在基层人民法院适用,只进行一审。

  • 民间借贷纠纷的警察处理权限
  • 民事特别程序的种类
  • 人口失踪债务怎么处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