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事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书后的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将作出再审的裁定;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将驳回申请。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需要得到本院院长的批准。这一规定明确了再审申请审查的期限,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提高诉讼效率。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如果在两年后发现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或者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当事人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三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
诉讼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现象,其活动基于一定的规律。诉讼活动以特定的目的为导向,以一定的主体和客体为基础进行。诉讼主体是具体执行诉讼活动的人,而诉讼客体是与诉讼相关的客观事物,存在于诉讼主体以外。诉讼主体与诉讼客体的结合,形成了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适用法律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案件真实情况的认识为前提。
发现和认识案件的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构成了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适用法律必须先认定事实,而认定事实又必须先认识事实。然而,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是以发现案件事实为前提的。发现案件事实成为诉讼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存在于诉讼开始之前。司法人员无法直接感知案件事实,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个媒介必须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具有直接反映或表现已经过去的案件真实情况的内容,以便司法人员通过其内容间接认识案件事实;二是具有外在的形式,司法人员能够直接感知。在诉讼中,充当司法人员间接认识案件真实情况的媒介就是证据。证据的发现和认定是发现、认识案件真实情况的前提。因此,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整个诉讼活动围绕着证据进行。
在普通程序中,司法机关审查处理案件是通过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来进行的。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乃至推翻原裁判也是通过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来进行的。
不同时机下原告申请撤诉而被告不同意的处理方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一般会准许撤诉;而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宣判之前,如果被告不同意,法院有权不予准许撤诉。具体是否准许需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裁定。
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公开性问题,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因素,法院会决定采用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审理公开性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