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民事纠纷涉及到外国的主体,如果需要执行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外国的法院和中国的法律是不同的,如果出现涉外民事纠纷时,那么涉外主体如何申请执行?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涉外主体如何申请执行
1. 申请执行程序的模式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外国司法文书在国内申请执行采用的是裁定承认和执行制度。具体操作程序如下:首先,当事人或外国法院需要申请外国司法文书在我国执行时,可以直接向我国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外国法院提出申请时,应根据该国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按照互惠原则提出。其次,我国法院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书或外国法院的请求书后,应立案审查。这里的审查是对该司法文书是否违反我国法律基本原则,或损害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形式审查。最后,如果审查认为不违反我国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就会裁定承认其效力,并发出执行令,依照我国民诉法的规定进行执行。
2. 外国司法习惯
英国对外国司法文书的承认和执行采用的是登记制度。根据英国规定,外国法院的判决要在英国得到执行,胜诉方需要在英国伦敦高等法院进行登记,并以外国法院判决为诉由提起债务诉讼。英国法院会对外国判决重新进行审理。由于登记制度耗时较长,容易导致诉讼拖延,后来英国又制定了一种特殊登记制度,以减少审查时间。然而,这种制度只适用于与英国有互惠约定的国家。德国在大陆法系传统下实行的是执行状制度。根据1898年的德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状制度(或称承认制度)被创设出来。其特点是将承认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分为两个不同的程序,并规定了不同的条件。德国的执行状制度相比英国的登记制度大大缩短了诉讼进程。
3. 证明责任问题的产生
从上述论述可以明确看出,我国在申请执行程序模式方面与英国等国家不同。英国等国家将对外国司法文书的承认和执行视为一个与国内普通诉讼程序制度相同的法律问题。这导致在申请执行涉外民事案件时,如何对申请进行审查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当事人直接向我国法院提出申请时,由于各国司法体系之间缺乏联系,当事人可能通过提供虚假的司法文书等不诚实的申请行为获得成功。因此,需要明确由谁来承担证明责任以证明申请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是申请人、被申请人还是我国法院自行查明?这一点必须明确区分。
涉外民事案件申请执行程序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由于我国对涉外民事案件申请执行采用形式审查,即对申请执行的司法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在我国司法体制下是法官的自主行为。因此,在申请执行程序中,需要举证证明的是申请执行司法文书的真实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对外国司法文书的真实性问题视为“法律问题”还是“事实问题”?如果将其视为“法律问题”,则根据司法习惯,法官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国司法的真实性进行认定,当事人无需承担举证责任。相反,如果将其视为“事实问题”,则由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国外实践表明,一些国家将对外国司法文书的认定归为“事实问题”,由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些国家认为,法官只熟悉本国法律,对外国法律(包括司法文书的真实性)不负有责任。因此,对外国法律(包括司法文书的真实性)的认定被视为事实问题而非法律问题。然而,本国法官虽然接受的是本国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外国法律(包括司法文书的真实性)并非具备掌握的义务。但这并不能绝对化。随着各国交流的加深,法律交流也更加密切和频繁。对于一些涉外案件的法官来说,掌握必要的外国法律知识是合适的。此外,对涉外民事案件执行进行审查的法官并非所有中国法官,而是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该法律规定限定了这一类法官群体具备外国法律知识。因此,对当事人提出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外国司法文书应被认定为“法律问题”,由法官自主查明,无需举证。即使将对外国司法文书真实性的认定视为“事实问题”,由当事人举证证明,当事人仍可通过伪造各种证明文件来欺骗法官。我国法官同样需要对这些证明文件进行认定,最终仍由法官自行证明该外国司法文书的真实性。因此,将其规定为法律问题是最为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