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李先生与三个儿子签订了一份《房屋转让及赡养协议》,协议约定李先生将其一套50平方米的房屋转让给大儿子,并将所得房款平均分配给三个儿子。同时,李先生有权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居住,直至去世。然而,李先生认为三个儿子未履行赡养协议,遂将他们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三被告继续履行协议。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先生已依据协议将房屋过户给大儿子,并将所得价款平均分配给三个儿子。因此,三个儿子有义务继续履行协议,让李先生在其家轮流居住。法院判决三被告继续履行协议。然而,在判决生效后,李先生再次起诉三个儿子,声称他们欺骗他签订了无效的协议。
“一事不再理”原则源自古罗马的“诉权消耗理论”,指的是一个诉权或请求权的行使只能在一次诉讼中起作用。同一诉权或请求权只能进行一次诉讼,不允许进行第二次诉讼。一旦一个请求权经过完整的诉讼或仲裁过程行使完毕,不论结果如何,对应的诉讼系属就消耗殆尽。因此,第二次诉讼会因诉讼系属的缺失而无法成立。简而言之,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不得就已经向法院起诉的案件再次重新起诉;二是本案判决生效后,产生既判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诉讼标的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向本法院和其他法院再次起诉。
根据上述法理精神,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案件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只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就同一纠纷再次提起诉讼。
首先,两次诉讼的原告均为李先生,被告均为三个儿子,满足“同一当事人”的要求。
其次,两次诉讼的诉讼标的都是基于《房屋转让及赡养协议》而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满足“同一诉讼标的”的要求。
再次,虽然前诉请求是要求继续履行协议,后诉请求是要求确认协议无效,但实质上并无差别。因为前诉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系给付之诉,而后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系确认之诉。在前诉中,法院审理三被告是否应继续履行合同时,必然会先审理给付请求的先决法律关系(即合同)是否有效,而合同是否有效正是后诉原告的诉讼请求。因此,两次诉讼的诉讼请求实质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本案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五)项和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当事人不得就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再次起诉,除非法院准许撤诉。因此,李先生的再次起诉应按照申诉处理。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中国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改革,从立案审查制转变为立案登记制,并强调形式审查的重要性。为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对于满足形式要件的案件应予以立案,同时废除不合法律的立案“土政策”。对于一次性立案未成功的当事人,提供救济和帮助。面对可能的案件增量,通过制裁违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深圳市宝安区针对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机制的改革。通过法院、劳动监察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的资源整合,建立多方联动调节机制,并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调解成功率。试点以来,宝安区劳动争议联调工作室取得了显著成效,法院也支持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终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