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将司法确认案件的法律文书形式由确认书调整为裁定书,该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确认裁定的既判力的判断标准和正当性根据
一、民事诉讼制度性效力说
根据民事诉讼制度性效力说,既判力是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实现解决纠纷的目的而设立的。如果没有既判力,判断就会被推翻,败诉的当事人可以对纠纷反复进行诉讼,纠纷永远得不到解决。
二、程序保障下的自我责任说
根据程序保障下的自我责任说,当事人在前诉中获得程序保障后,应当自觉接受法院作出的确认裁定书,并承担起自己提出主张和证据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能充分利用程序保障机会,就应当自己承担责任。
三、制度性效力与程序保障自我责任二元根据说
根据制度性效力与程序保障自我责任二元根据说,既判力的根据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效力和程序保障的自我责任。确认裁定书应当具有消极意义上的既判力,即当事人不得就相关内容再行起诉,法院也不得受理相关内容的起诉。
四、国家审判权说
根据国家审判权说,既判力是国家审判权作出的判断的效力。确认裁定的判断是根据国家审判权作出的,因此,国家审判权是既判力产生的根据。
司法确认裁定应当具备消极效力
一、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
司法确认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民众解决纠纷,并促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如果确认裁定书不具有消极意义上的既判力,当事人可以就同一纠纷再次起诉,纠纷无法得到解决,与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当事人自我责任
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并选择将其交由法院确认,应当自觉接受确认裁定书的拘束。赋予确认裁定书消极意义上的既判力,是对当事人自我责任的体现。
司法确认裁定不应具备积极效力
一、程序保障程度较弱
司法确认程序以书面审查为主,不以当事人的到场和对质为原则,无法确保确认的内容完全符合纠纷的本来面目。
二、依据非严格法律规范
司法确认并不要求调解协议恪守法律规定,只要求协议内容不违法即可。确认裁定所依据的调解协议可能不适合对将来所有纠纷产生普遍约束力。
三、内容可能不符合客观真实
调解协议通常是双方相互让步的结果,不一定反映纠纷的客观真实状况。赋予确认裁定书积极意义上的既判力,不利于司法确认制度目的的实现。此外,由于确认裁定书具有消极意义上的既判力,新民诉法并未赋予当事人对驳回申请裁定的上诉权利。这是因为当事人自愿共同申请确认,确认裁定书的作用是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应当全部履行协议,否则对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