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签章错误
(1)首先是单位签章错误。《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单位、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和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该单位、银行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银行在受理票据时,时常出现有的单位加盖营业用章;工程专用章;甚至发票专用章的现象。
(2)其次是银行签章错误。《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银行承兑商业汇票、办理商业汇票转贴现、再贴现时的签章,应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使用的该银行汇票专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经办人的签名或者签章。然而,有的误盖财务专用章,或者误盖单位公章,甚至业务公章。
(3)办理商业汇票贴现后,到期前贴现行通过寄委托收款函到承兑行收款,本应加盖结算专用章而误盖财务专用章或公章、业务公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被背书人记载错误
《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已背书转让的票据,背书应当连续。背书连续,是指票据第一次背书转让的背书人是票据上记载的收款人,前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后一次背书转让的背书人,依次前后衔接,最后一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票据的最后持票人。背书记载错误有几种情况:
(1)一种是将被背书人名称写成了背书人名称,似乎是背书人自己对自己转让,另一种是被背书人简写过于简单。《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签发票据、填写结算凭证,应按照本办法和《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规定》记载,单位和银行的名称应当记载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银行在受理票据时,原则上要求单位填写单位全称,尤其是在商业票据贴现时。而单位却按自身主观臆断,随意填写单位简称或者单位在本地的习惯性简称。这些都造成了票据背书不连续。
(2)背书日期错误。从《办法》第二十九条可以看出,背书日期为任意记载事项,即可以记载,也可以不记载。但是,一些单位在记载背书日期时,出现了不合逻辑的情况。如后手背书人记载的背书日期在前手背书人的背书日期之前,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造成背书不连续。
(3)粘单使用错误。《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票据凭证不能满足背书人记载事项的需要,可以加附粘单,粘附于票据凭证上。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应当在汇票和粘单的粘接处签章。时常出现不是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签章,而是粘单上第一记载人的前手在签章,造成票据背书不连续。
背书的连续性在票据法中的重要性。背书的连续性是票据权利转让的证明,对票据的流通性和权利转让具有关键作用。它要求背书人与被背书人的签章依次衔接,形式表现为转让背书的连续性。即使出现实质上的不连续,如冒充签章、无权代理等情况,也不会影响背书的连续性。同时
转让票据权利及其附属行为的相关内容。介绍了背书转让和粘单转让的方式和法律要求,以及背书转让的法律效力,包括无需债务人同意、转让人不退出票据关系和更强的转让效力等。同时,也介绍了转让限制的相关内容,如不得转让的情况、完整转让的要求、无条件背书等规定。
背书的方式和种类,其中背书方式包括记名背书和无记名背书两种,背书种类则包括转让背书与非转让背书、一般转让背书与特殊转让背书以及完全背书与空白背书。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转让背书的记载事项,包括必要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以及不得记载的事项。
银行汇票的背书作为权利转移的重要方式。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是票据行为中的两种类型。银行汇票除现金银行汇票外,其他类型可以进行背书转让。背书必须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背书人的签章等事项,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限制。若票据正面记载“不得转让”,则票据不得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