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票是一种常见的票据类型,在我国的《票据法》第十九条中有明确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使用汇票必须要有真实贸易背景作为背景,即必须使用在商品、物质、劳务交易的范畴内。此外,《支付结算办法》第七十四条也规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对于定日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从出票日起计算,并在汇票上明确记录具体的到期日。对于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从出票日起按日计算,并在汇票上明确记录。而对于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付款期限从承兑或拒绝承兑日起按日计算,并在汇票上明确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超过上述规定时效的汇票将被视为不合格的票据,无法在银行办理贴现,也难以背书转让。
中国支票保证制度的缺失。中国票据法仅对汇票和本票有保证规定,未对支票实行明确的保证制度。这是因为支票的付款人特定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且支票具有见票即付的特点,以保证支付迅速和携带方便。因此,为了维持支票的特性,中国票据法对支票没有规定保证制度。
针对商业汇票逾期付款的情况,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起诉实际付款人。对于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兑现货款时,银行则将汇票退回销货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处理。由于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无需经过严格的审查,也无严格监督管理,仅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企业应特别注意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
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担任承兑人的一种可流通票据。付款人在汇票上注明承兑字样并签字后,就确认了对汇票的付款责任,并成为承兑人。
汇票的付款人,是指履行汇票付款责任者。一般情况下为受托付款人。承兑人,传统的票据法理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银行)是非基本当事人,承兑人在出票后才加盟票据关系,所以才有收款人和被背书人申请承兑的情况。另外,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是买卖合同的买方,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