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票人权利的概念最早在1882年英国票据法中提出,并在该法第39条中作出了相关规定。我国票据法尚未明确提出持票人权利的概念,但在票据诉讼中经常涉及持票人权利的纠纷。因此,在审判实践中,法官亟需完善持票人权利体系,以指导审判实践。
票据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流转,必然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不仅涉及票据法上的规定,还可能涉及与票据有关但不属于票据法的普通民事法律关系,即票据的基础关系。票据法上的法律关系指的是基于票据发行而产生的票据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票据关系和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票据关系指的是基于票据行为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产生的权利是票据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指的是根据票据法规定而直接产生的法律关系,由此产生的权利是票据法上的权利,包括利益偿还请求权、票据返还请求权和复本交付请求权。
就票据的基础关系而言,直接当事人之间存在原因关系、资金关系和预约关系。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直接当事人可享有相应的普通民事权利。因此,本文认为,持票人权利是指在票据流转过程中,持票人所享有的法律上不禁止的一切相关权利。持票人权利是一种综合性权利,涵盖了票据权利、票据法上的权利和票据的基础权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票据权利、票据法上的权利和票据的基础权利都属于持票人权利,例如,怠于追索通知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并非持票人权利。
持票人的权利地位与英美票据法中规定的正当持票人的地位基本相同。因此,本文认定持票人权利为正当持票人的综合性权利,是广义上持票人所拥有的权利。鉴于持票人的票据基础权利主要由民法调整,本文将重点讨论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和票据法上的权利。关于持票人的义务,本文不作论述。
票据法中关于付款人的责任及其限制。付款人在足额支付款项后,全体汇票债务人的责任将解除,但如果付款人恶意或有重大过失地支付款项,则需自行承担责任。恶意支付指明知持票人非真正权利人却仍支付,重大过失指应察觉持票人非真正权利人而未察觉。付款人在支付前不了解
票据承兑的法律特点,包括其作为银行授信业务的性质、客户申请票据承兑的条件及手续。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可靠的银行信用保证,流通范围广,变现能力强。中国银行开办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仅限于人民币,期限和手续费有一定规定。申请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文件,签订协议并遵守银
签发现金支票的法律要求。现金支票是存款人委托银行向收款人支付现金的一种方式,专为支取现金而设。签发时需填写内容如款项用途、金额等,并加盖财务章和名章。取款流程包括提交审核、银行审核和付款手续,以及清点现金的注意事项。
股东是否有权启动公示催告程序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申请公示催告程序的条件、管辖法院、申请方式、撤回申请等相关内容。公示催告程序旨在认定丧失票据或其他事项的事实,并非解决民事权益争议。该程序具有阶段性,包括公示催告和除权判决两个阶段,且实行一审终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