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检院专家发文:承兑汇票中介业务不宜定为非法经营
近年来票据倒卖案件频发
近年来,票据倒卖案件频发,公安机关一破获就定性为非法经营罪,其中最典型的是杭州900亿票据倒卖事件。然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专家发表文章指出,此类案件不应定为非法经营罪。
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和广泛流通
银行承兑汇票以其无金额起点限制、风险低、期限短、周转快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国票据市场广泛流通使用。然而,由于票据市场工具品种单一,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存在漏洞,在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等地区,出现了众多专门从事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代理贴现的票据中介业务。
票据中介行为评价存在争议
对于票据中介行为的评价,司法机关存在罪与非罪两种截然对立观点。然而,根据笔者的观点,此类行为不应定为非法经营罪。
票据中介行为不属于刑法中的“违反国家规定”
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构成非法经营罪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必要条件。然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代理贴现行为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和国家规定。票据法鼓励票据转让流通,并没有将票据作为一种一次性的支付工具来规定。因此,票据中介行为不应被认定为非法经营行为。
票据中介行为不属于相关规定中的“票据贴现”
虽然票据中介经常以“票据贴现”的名义进行业务,但其本质并不属于相关规定中的“票据贴现”。票据中介的行为并未改变票据的基础权利和流通性,而银行贴现使得票据退出了流通领域。此外,银行的票据贴现行为与个人之间支付对价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票据中介行为不应被视为非法从事票据贴现。
票据中介行为不应认定为“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支付结算办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然而,票据中介行为并不属于支付结算业务。票据中介行为只是票据行为的中间环节,并未涉及最后的结算环节。此外,《支付结算办法》的罚则也不适用于票据中介行为。因此,票据中介行为不应被认定为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行政认定意见及批复不是“法律法规”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和公安部经侦局对票据中介“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批复意见并不具有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效力。这些意见只是行业内部的规范,并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因此,在办理买卖银行承兑汇票案件时,司法机关应慎重适用“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条款,避免将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监管的行为直接作为犯罪评价。
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监管的行为应慎重评价
近年来,司法机关将一些中介组织的行为解释为“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新倾向。然而,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监管的行为直接作为犯罪评价存在风险。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应谨慎适用“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条款,尤其要避免将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监管的行为直接作为犯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