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不得转让”。
如果认可不得转让的票据可以质押,就会出现许多以质押之名行转让之实的现象,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出票人在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以此票据进行贴现、质押的,通过贴现、质押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主张票据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这表明票据作为文义证券,要严格以其记载发生效力。同其他质押形式相比,票据质押在票据记载形式上有其明确的要求,即必须进行背书签章、记载被背书人名称、注明表达“质押”意思的字样。实务中,仅凭签订质押合同,而不做质押背书不能确立其质押关系,票据质押也不生效力。
从《担保法》有关质押的规定又可以看出,票据质押属于权利质押而非动产质押。按照权利质押制度的规定,可质押的权利必须是可转让的权利。既然《票据法》允许出票人记载“不得转让”字样来限制票据的流通和转让,那么,注明有该字样的票据自然就成为不可质押的票据,其上所标识的质押背书因此也就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并且,票据质押本身虽然不是转让行为,但质权人依票据实现质权时,相当于票据权利转让。
基于此,我们认为,质押背书应被认为是票据质押的生效要件、非对抗要件。出质人未在票据上进行背书签章的,持票人不能取得相应质权,不能基于质权行使票据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构成票据质押的条款中对此也予以了明确。
汇票出票行为的法律属性及定义。从票据业务角度,汇票出票是填写完整汇票并交付给他人的行为;从法律角度,它是委托付款人向受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行为。法律上,汇票出票行为包括“作成”和“交付”两种具体行为,并受《票据法》规范。
票据法中出票人的义务和责任。出票人必须记载法定事项并签章,交付票据。对于汇票,出票人需确保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和可靠的资金来源,并禁止签发无对价的汇票和与其他当事人串通。出票人还需确保在汇票不承兑或不获付款时具有足够的清偿能力,并承担无因证券的票据责任
票据交易中出票人和付款人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票据,如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和本票等,出票人和付款人的身份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转账支票的出票人是企业或债务人,付款人是开户银行;银行汇票和本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是同一主体即银行本身;商业汇票中出票人是企业,但
持票人行使票据追索权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持票人在汇票被拒绝付款或承兑的情况下,可以对前手、背书人、出票人等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必须按照法定期限及时行使付款请求权,否则将丧失该项权利。行使追索权需取得具有法律证明力的书面文件,且承兑人或付款人应出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