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票据法 > 票据法其它知识 > 票据管理 > 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

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

时间:2023-10-27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2373
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关系到票据的流通和交易安全,对此,法国拿破仑时代的旧票据法尚不明确,到德国票据法(1871年公布实施汇票本票法,1908年另定支票法)开始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后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离是为了说明无因性原则。票据法从最初的成文立法,即1637年的法国商事敕令到现在的三百余年间,无因性已作为票据法的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

无因性原则在票据法中的作用

无因性原则的法律效果

根据无因性原则,持有票据的人无需证明票据的授受原因,即可成为票据权利人。同时,票据债务人也不能以票据的原因违法、非法律义务或存在瑕疵为理由,对抗真正的持票人。这一原则的法律效果在于切断了债务人的抗辩权。在民法中,债权转移后,债务人的抗辩权也转移到新的债权人身上。然而,在票据法中,情况不同。根据我国票据法第13条第1款的规定,票据债务人不能以与出票人或前手持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因此,根据有因性立场,如果买主A因卖主B未履行合同而解除合同,而B已将票据转让给善意第三人C,根据有因性理论,票据的原因关系一解除,票据出票行为也失效,A的票据债务得以免除。然而,根据无因性理论,A与B、B与C之间的原因关系不同,A对B的基于原因关系的抗辩因票据转让给C而断裂,A不能对C行使抗辩权。因此,根据无因性原则,票据转移后,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不转移而被切断。

施米托夫对无因性原则的解释

英国学者施米托夫形象地表述了票据无因性的机能。他指出,汇票除了作为融资手段外,实际上还是一种信贷工具。银行或金融机构作为受票人、付款人、背书人或持票人对汇票进行议付、贴现或承付。对于导致产生汇票的交易,银行家们并不关心其是否有对价关系。对于处理票据的金融界人士来说,汇票的形式是否得当才是重要的。汇票必须有效,不得过期,并不能以不承兑或不付款为由拒付。此外,汇票不仅在卖方、银行和买方之间流通,银行本身也可以作为汇票的背书人,在需要流动资金时,将其贴现或议付。从受款人到最终持票人,汇票可能经过一系列的背书人。

无因性原则的重要性

以上所述的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机能,体现了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追求的简易、迅捷和安全化的票据交易,以确保票据能够真正流通,并发挥其支付结算和信用等功能。如果采用有因性规制票据行为,将导致繁琐的票据转让手续,降低票据交易效率,并由于原因关系的复杂性而无法保障票据交易的安全性,从而无人愿意受让票据,票据流通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在前述例子中,当C从B处受让票据时,需要调查AB间的原因关系是否有效,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一旦A解除与B的合同,直接导致C的票据权利丧失,这是一种无人愿意承担的风险。因此,有因性对票据的转让非常困难,因为任何人要取得票据都必须确认背书的真实性并持续关注其前手的原因关系。特别是在多次背书转让时,要求受让人对每次背书转让的原因关系进行繁琐的调查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有因性对票据的流通和交易安全是有害的。如果票据无法流通,票据将失去其生命力,票据的巨大市场经济功能也无法发挥。因此,相比于票据行为的文义性、要式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无因性原则最能反映票据行为的本质,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并在整个票据法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无因性原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性

票据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市场经济的支柱之一,票据制度在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票据的不断流通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金的高效利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的流转,更多地利用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间接金融调控手段,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现代票据交换制度为票据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票据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是以票据的安全流通为前提的。如果有因性代替或干扰无因性,将无法保障票据的流通和交易安全。

确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加深,确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毫无疑问的。无因性原则在票据法中的作用是确保票据能够流通,并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因性规制票据行为,将导致繁琐的票据转让手续,降低票据交易效率,并由于原因关系的复杂性而无法保障票据交易的安全性。因此,确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简述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区别

    汇票、本票和支票之间的区别。三种票据都具有出票、背书、承兑和付款等基本条件,但它们在当事人构成、资金关系、主债务人、承兑要求、担保责任、追索权以及有效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支票通常为即期支付工具,有效期较短;汇票可以是远期,需要承兑;本票的出票人和付

  • 票据中的基础关系和当事人身份

    票据的基础关系和汇票出票中的当事人身份问题。票据通常基于商品服务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出票人是履行义务的一方,受票人则是享有权利的一方。商业汇票中出票人身份多样,银行汇票中出票人为银行。在银行汇票中,受票人可以是申请人或在商品服务交易中享有权利的一方。

  • 转让票据权利的附属行为

    转让票据权利及其附属行为的相关内容。介绍了背书转让和粘单转让的方式和法律要求,以及背书转让的法律效力,包括无需债务人同意、转让人不退出票据关系和更强的转让效力等。同时,也介绍了转让限制的相关内容,如不得转让的情况、完整转让的要求、无条件背书等规定。

  • 票据的出票人和付款人的关系分析

    票据交易中出票人和付款人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票据,如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和本票等,出票人和付款人的身份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转账支票的出票人是企业或债务人,付款人是开户银行;银行汇票和本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是同一主体即银行本身;商业汇票中出票人是企业,但

  • 质押票据质押权人委托第三人代为履行
  • 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转让及法律效力
  • 票据承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票据法其它知识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