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征收 > 征地流程 > 房屋征收时,补偿未达成一致,征收方可以先行拆房吗

房屋征收时,补偿未达成一致,征收方可以先行拆房吗

时间:2024-12-19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267

房屋征收时,补偿未达成一致,征收方可以先行拆房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若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未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则不得先行对房屋进行拆迁,拆迁房屋前必须先进行补偿。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建设单位不得参与搬迁活动。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并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未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申请书应附具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材料。

合法强制拆迁的注意事项

1、组织强制拆迁的力量

若强制拆迁户数众多且难度较大,需要组织相应的力量协助执行。通常情况下,会组织当地的公安警察、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多方人员,共同配合完成工作。

2、强制拆迁涉及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是重大而严肃的执法活动,实施时应着重把握以下法律环节:

(1) 先行告诫说服

在强制拆除之前,应由拆迁人、拆迁主管部门、基层组织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对被拆迁户进行说服,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尽可能促使被拆迁人户权衡得失,转变思想,主动让房拆除。对确实无法说通的情况,再实施强制拆除。

(2) 全面保全证据

在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确保被拆除的房屋相关事项得到记录。在强制拆除房屋之前,应请公证人员到场,对被拆迁户的房屋、家具等财产状况进行录像、照相,并做好记录和登记,相关人员需签名确认,以备争议时查阅。

(3) 妥善保管财物

在拆房时,必须通知被拆迁户家庭成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及被拆迁人所在的单位负责人到场,逐一清点登记被拆迁户的财产,并由上述人员与强制拆迁工作人员签名后交给被拆迁人。若被拆迁人拒绝接收,可集中统一保管或存放,但不得损坏或丢失。

(4) 保障人身安全

注意被拆迁户的思想动态,随时进行劝解。对确实阻碍强制拆房、行为过激且情节严重的被拆迁户或其他人员,可依法由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确保各方人身安全。

(5) 事后跟踪

实施强制拆迁后,虽然房屋被拆除,但并不意味着矛盾得到解决。通常情况下,在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发生争议的情况下,还会形成拆迁人与拆迁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之间的争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继续跟踪并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违法评估现象

    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评估现象,包括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偏低、评估方法错误、评估机构选择违法、未经实地勘察程序、未提供完整的估价报告、未依法出具分户评估报告以及拆迁评估报告未依法送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涉嫌违法。

  • 土地征收公告的条件及要求

    土地征收公告的条件及要求。文章介绍了土地征收的概念和背景,阐述了征收公告的基本条件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法定的审批程序等。文章指出,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确保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公告内容的明确性和透明性,

  • 征收假离婚的新政策及相关法律规定

    中国关于征收土地的新政策与相关法律对假离婚夫妻在征收补偿方面的规定。重点强调只有在征收公告发布时具有被征收地户口的夫妻才能获得补偿,同时介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对于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他们有权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

  • 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审查

    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审查要点。包括审查方案的主体和公告主体是否合法合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制定,以及补偿标准的确定时间是否合法合理。被征收方需警惕征收方拖延制定方案等不法行为,应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合理补偿。

  • 三层小洋楼被棚改,被征收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征收遗产税的原因
  • 征地拆迁费用属于地勘费用吗
土地征收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