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散清算的原因可以是营业期限届满、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决议解散、被吊销执照或责令关闭等。而破产清算的原因是因公司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解散清算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可以由公司自行清算,也可以在公司无法自行清算时由债权人或股东向法院提请强制清算。而破产清算则需要严格依照《企业破产法》的程序进行,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解散清算可以由公司股东作为清算人,只有在需要法院强制清算时才由法院依法指定清算组成员。而破产清算只能由法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从法定人员范围中以法定程序和方法选任。
在公司解散清算中,债权人的地位较被动,清算程序由清算组掌握。而在破产清算中,债权人组成债权人会议,参与破产清算程序,决定公司清算中的重大事项,决定破产财产的分配处理方案等。
综上所述,尽管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有一些区别,但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方向是单一的。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但实践中,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往往是基于相互间的信任和共同的发展目标而投资于共同的事业。然而,一旦失去了信任的基础,或股东间、公司管理人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和矛盾,往往会导致公司运行受阻,甚至使公司的运行机制完全失灵,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公司组织机构无法对公司重要事务形成决议,公司职能部门陷于瘫痪,公司运行停滞。此外,当公司面临财务困境、业务发展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害时,如果股东会无法形成多数意见解散公司,公司也将陷入僵局。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虽然有权利向股东大会提出解散方案,但如果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或双方意见对峙,则无法解散公司。即使公司解散,如果公司无法组成清算组,或成立清算组后,由于人为或客观原因无法进行清算,就会形成久算不清的局面,股东、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仍将受到极大损害。
根据法院不能因法无明文规定而拒绝裁判的原则,当利害关系人因其权利受到侵害而诉至法院时,法院应当作出适当的裁判解散公司,并进行清算。然而,法官往往面临没有裁判依据的困境,即使作出裁判,也缺乏统一性。
裁决解散适用于以下情形:
上述情形中,“重大困难”、“显著失当”、“无法经营”赋予了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了防止滥用权力,法院在裁决解散前应当就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及相关事实告知公司主管机关,并征询其意见。然而,最后是否裁决解散不以该意见为必要。
裁决清算适用于以下情形: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破产企业中企业不交会计账簿的情况,指出企业破产后若主要责任人不交会计账簿等材料,人民法院可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破产重整与破产清算的区别,包括直接目的、适用对象、申请权人、利害关系以及合意的性质和地位等方面的不同。
破产清算中公司高管的法律责任。公司法规定了公司高管的职责和义务,若违反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申请公司破产时,债务人需向法院提供一系列材料,包括企业亏损说明、资产负债表、审计报告等,以证明企业资不抵债,进行清算和债务还款。
企业破产清算后银行贷款的偿还问题。根据企业破产法和相关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按照一定顺序清偿,其中包括清偿拖欠银行的贷款。但某些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如债务人基于法律关系占有的他人财产、担保物等。在清偿过程中,需遵循法律规定,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