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散清算的原因可以是营业期限届满、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决议解散、被吊销执照或责令关闭等。而破产清算的原因是因公司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解散清算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可以由公司自行清算,也可以在公司无法自行清算时由债权人或股东向法院提请强制清算。而破产清算则需要严格依照《企业破产法》的程序进行,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解散清算可以由公司股东作为清算人,只有在需要法院强制清算时才由法院依法指定清算组成员。而破产清算只能由法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从法定人员范围中以法定程序和方法选任。
在公司解散清算中,债权人的地位较被动,清算程序由清算组掌握。而在破产清算中,债权人组成债权人会议,参与破产清算程序,决定公司清算中的重大事项,决定破产财产的分配处理方案等。
综上所述,尽管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有一些区别,但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方向是单一的。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但实践中,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往往是基于相互间的信任和共同的发展目标而投资于共同的事业。然而,一旦失去了信任的基础,或股东间、公司管理人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和矛盾,往往会导致公司运行受阻,甚至使公司的运行机制完全失灵,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公司组织机构无法对公司重要事务形成决议,公司职能部门陷于瘫痪,公司运行停滞。此外,当公司面临财务困境、业务发展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害时,如果股东会无法形成多数意见解散公司,公司也将陷入僵局。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虽然有权利向股东大会提出解散方案,但如果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或双方意见对峙,则无法解散公司。即使公司解散,如果公司无法组成清算组,或成立清算组后,由于人为或客观原因无法进行清算,就会形成久算不清的局面,股东、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仍将受到极大损害。
根据法院不能因法无明文规定而拒绝裁判的原则,当利害关系人因其权利受到侵害而诉至法院时,法院应当作出适当的裁判解散公司,并进行清算。然而,法官往往面临没有裁判依据的困境,即使作出裁判,也缺乏统一性。
裁决解散适用于以下情形:
上述情形中,“重大困难”、“显著失当”、“无法经营”赋予了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了防止滥用权力,法院在裁决解散前应当就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及相关事实告知公司主管机关,并征询其意见。然而,最后是否裁决解散不以该意见为必要。
裁决清算适用于以下情形: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及和解协议的详细流程。文章介绍了整顿申请的提出、和解协议草案的提出和讨论通过、整顿方案的制定、企业整顿情况的监督以及整顿结果的裁决等方面的内容。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和解协议避免破产程序,如企业按协议执行,可恢复
已分配利润公司破产清算的追回问题,以及破产案件的管辖规定。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已分配利润不能追回,但特定情况下的财产转让如无偿转让和以明显不合理价格交易可追回。同时,涉及债务人财产的其他无效行为,管理人有权追回。关于破产案件的管辖,遵循地域管辖、
公司破产清算后债权归属问题。破产清算过程由清算组接管公司并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处理和分配。剩余财产分配分为确定分配方案和执行分配方案两个步骤。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分配方案,且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多项职权,包括处理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等。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