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产原因是被认定为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法律标准,法院根据此标准来启动破产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根据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即为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因此在形式上只要符合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律规定即可。而在实质上,理论界存在分歧,但都承认破产原因是启动破产程序的必要要素。
在破产原因的立法模式上存在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方式。
破产原因的列举主义主要以英国破产法和1978年以前的美国破产法为代表。例如,1914年的《英国破产法》第1条列举了八种破产行为,只要债务人具有其中之一,法院就可宣告其破产。这种列举主义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司法适用。然而,其弊端是难免存在遗漏和僵化的问题,不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用。
目前采用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国家有很多,如日本、德国、法国等。例如,日本破产法将债务人财产状态恶化作为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较大,有利于灵活适用法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不如列举主义那样容易判断,不易操作,容易发生擅权行为。
我国的破产法在立法上采用了概括主义立法模式,但由于两种立法模式各有所长,也有的国家同时兼采两种方式。
采用概括主义立法模式时,通常将破产原因抽象为以下三种认定方式: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债务人由于丧失清偿能力而无法偿还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的客观财产状况。要界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需要满足以下五个要件:债务人缺乏清偿能力、债务人不能清偿已到偿还期限的无争议或有确定名义的债务、债务不限于金钱支付的标的但必须是能够以金钱评价的债务、不能清偿呈持续状态、不能清偿是一种客观状态。
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负债超过实有资产的情况。当企业法人有债务超过的情形时,已经对一般债权人的利益构成不能受足额清偿的潜在危险。债务超过的存在增加了市场流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严重危及债权人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一个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的国家不会允许债务超过的企业法人继续进行“赤字”经营。
被收购公司的注销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被收购公司在完成清算程序后,需组成清算组进行财产清理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若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则申请破产。清算结束后,制作清算报告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最后,持相关文件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完成
破产债权的构成条件,包括债权的性质、财产上的请求权以及在破产宣告前成立的债权。破产债权是破产债权人所享有的一种请求权利,只能通过破产程序的强制执行来实现。文章还介绍了破产债权的定义,与破产费用请求权、取回权和有担保债权人行使的除权进行了区分。
国有企业破产时的资产评估规定。内容包括评估的程序和范围、评估方法和原则、评估基准日和结果有效期以及处理重要问题的原则。评估需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进行,采用清算价格法并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处理破产企业资产时,应遵循一定原则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评估,最终评
公司破产后贷款偿还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体店铺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贷款,如果存在抵押或担保,银行将通过拍卖或股东全额偿还的方式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资不抵债时,将按照破产清算程序偿还相关债务。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贷款偿还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抵押物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