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原因是被认定为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法律标准,法院根据此标准来启动破产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根据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即为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因此在形式上只要符合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律规定即可。而在实质上,理论界存在分歧,但都承认破产原因是启动破产程序的必要要素。
在破产原因的立法模式上存在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方式。
破产原因的列举主义主要以英国破产法和1978年以前的美国破产法为代表。例如,1914年的《英国破产法》第1条列举了八种破产行为,只要债务人具有其中之一,法院就可宣告其破产。这种列举主义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司法适用。然而,其弊端是难免存在遗漏和僵化的问题,不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用。
目前采用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国家有很多,如日本、德国、法国等。例如,日本破产法将债务人财产状态恶化作为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较大,有利于灵活适用法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不如列举主义那样容易判断,不易操作,容易发生擅权行为。
我国的破产法在立法上采用了概括主义立法模式,但由于两种立法模式各有所长,也有的国家同时兼采两种方式。
采用概括主义立法模式时,通常将破产原因抽象为以下三种认定方式: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债务人由于丧失清偿能力而无法偿还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的客观财产状况。要界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需要满足以下五个要件:债务人缺乏清偿能力、债务人不能清偿已到偿还期限的无争议或有确定名义的债务、债务不限于金钱支付的标的但必须是能够以金钱评价的债务、不能清偿呈持续状态、不能清偿是一种客观状态。
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负债超过实有资产的情况。当企业法人有债务超过的情形时,已经对一般债权人的利益构成不能受足额清偿的潜在危险。债务超过的存在增加了市场流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严重危及债权人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一个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的国家不会允许债务超过的企业法人继续进行“赤字”经营。
法人终止的程序及清算过程。法人终止是指法人的资格终止,需要在发生解散、破产等情形时依法进行清算、注销登记。公司破产清算的程序包括破产宣告、破产财产变价方案、清偿破产财产等步骤。在清算过程中,需要注意法律规定的各种情形和顺序,确保程序合法合规。最终,当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
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裁员条件包括用人单位濒临破产、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等情况下可以进行裁员,并需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困难企业标准。裁员程序包括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步骤。
公司因项目融资后破产的法律程序。当公司严重亏损、无法清偿债务时,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法院会宣告企业破产并成立清算组,由专业人员组成。随后进行财务审计、破产财产清理和制定分配方案。最后,制作破产清算报告并终结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