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原因是被认定为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法律标准,法院根据此标准来启动破产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根据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即为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因此在形式上只要符合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律规定即可。而在实质上,理论界存在分歧,但都承认破产原因是启动破产程序的必要要素。
在破产原因的立法模式上存在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方式。
破产原因的列举主义主要以英国破产法和1978年以前的美国破产法为代表。例如,1914年的《英国破产法》第1条列举了八种破产行为,只要债务人具有其中之一,法院就可宣告其破产。这种列举主义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司法适用。然而,其弊端是难免存在遗漏和僵化的问题,不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用。
目前采用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国家有很多,如日本、德国、法国等。例如,日本破产法将债务人财产状态恶化作为破产原因。概括主义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的弹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较大,有利于灵活适用法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不如列举主义那样容易判断,不易操作,容易发生擅权行为。
我国的破产法在立法上采用了概括主义立法模式,但由于两种立法模式各有所长,也有的国家同时兼采两种方式。
采用概括主义立法模式时,通常将破产原因抽象为以下三种认定方式: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债务人由于丧失清偿能力而无法偿还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的客观财产状况。要界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需要满足以下五个要件:债务人缺乏清偿能力、债务人不能清偿已到偿还期限的无争议或有确定名义的债务、债务不限于金钱支付的标的但必须是能够以金钱评价的债务、不能清偿呈持续状态、不能清偿是一种客观状态。
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负债超过实有资产的情况。当企业法人有债务超过的情形时,已经对一般债权人的利益构成不能受足额清偿的潜在危险。债务超过的存在增加了市场流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严重危及债权人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一个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的国家不会允许债务超过的企业法人继续进行“赤字”经营。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破产案件的工商备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债务人或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不同级别法院负责不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企业的破产案件。完成破产程序后需进行工商备案,确保相关信息得到注销。特殊情况下可调整地域管辖范围。
企业破产清算的时间及相关流程。企业破产清算时间因情况而异,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破产清算流程包括申请受理、裁定送达、裁定不受理和上诉、通知已知债权人和公告等环节。破产程序终结有几种情况,如和解与整顿、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以及债权人的债权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