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犯罪是指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发生的犯罪行为,严重侵害电子商务交易和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犯罪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侵犯电子商务信息
侵犯电子商务信息主要包括盗用、窃取以及伪造、篡改电子商务信息。盗用和窃取电子商务信息是指非法进入电子商务系统,获取并占有对方的客户密钥、信息认证程序、数字签名或商业秘密等信息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严重损害。伪造和篡改电子商务信息是通过破坏电子商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向对方发送错误或无效的信息,从而对对方造成危害。
(2) 破坏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电子交易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故障都会影响整个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非法侵入电子商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删除、修改其中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破坏系统安全防护措施,将直接造成整个电子商务秩序的混乱,给交易各方造成严重损害。
(3) 虚假认证
认证机构在电子商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监督、管理和认定交易各方身份和资信的作用。如果认证机构工作人员恶意虚假认证,可能会给交易双方造成严重损害。
(4) 非法截获、复制电子数据商品
电子商务系统中存在作为交易基础的电子商务信息,以及交易对象的数据商品,如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和服务信息等。在交易传输过程中,这些数据商品可能被他人非法截获或复制,给交易双方造成严重损失。
电子商务的低廉营运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易方式以及高速、便捷的交易程序,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利用的机会。这种犯罪以电子商务为工具或平台,其犯罪行为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电子商务洗钱
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虚假或真实的电子商务行为作掩护,通过网络银行结算的快捷性、客户身份识别的模糊性以及兑付保密制度存在的安全漏洞,采用匿名方式在电子商务系统中进行账户之间资金的非法转移。
(2) 利用电子商务逃税
电子商务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商务协议和货物交付,使税收征管和监控失去直接的实物对象,难以进行征税。电子商务的便捷性和保密性使纳税人身份与交易细节的确定极为困难,也造成了传统的监控手段失灵,无法有效地进行税收监管。
(3) 利用电子商务诈骗
电子商务使商务诈骗行为更易得手、更难追究。犯罪人可能借用电子商务名义签订电子合同,骗取被害人货款或定金后,不履行或不按合同规定履行交货义务,甚至完全隐匿踪迹,无法追查。
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对司法管辖权的影响,指出在网络空间中无法像对待物理空间那样划分领域,从而引发法院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文章提到原告就被告原则在网络空间的困境,以及合同签订地和合同履行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在电子商务合同中,由于交易产品的特殊性,如在线信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类型及其作用。从犯可分为起次要作用的正犯和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主犯与从犯的区别在于他们在犯罪共谋、活动中的角色、参与犯罪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从犯的作用可以是辅助性的,也可以是次要的,但并不一定是主犯的附属。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公职人员的范围及分类,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公务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职人员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和使用公有财产的人员等。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