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规定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本文引用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和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1 生产性毒物:指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 工作地点:指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 有毒作业: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指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指国标GB5044表2中规定的各种毒物的危害程度级别。
3.6 最高容许浓度:指TJ36表4中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7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指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1 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为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分别用D、L、B表示。
4.2 三项指标的确定:
4.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根据国标GB5044表2确定。
4.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根据有毒作业劳动时间表确定。
4.2.3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根据实际测定的毒物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计算。
4.3 分级指数(C)的计算:根据分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4 分级级别:根据分级指数范围确定。
4.5 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
有毒作业的分级和测定应由劳动部门及其授权的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机构进行。
A.1 采样周期:每年至少测定2次,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进行。
A.2 采样地点:
A.3 采样数量:在测定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时,每个作业场所应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数量不得少于5个。
A.4 注意事项:
A.5 分析方法:参照《车间空气监测方法》第二版执行。
A.6 绘制工作地点采样点平面图。
A.7 有毒作业分级汇总表。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关于劳务作业分包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内容、性质、数量、工期、质量要求、造价、承包方式及取费标准等。合同明确了甲乙双方的责任,包括工程价款的拨付及结算方式、材料供应、考核验收等方面。乙方需遵守合同约定,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质量和工期。甲方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